年代印记永恒六一 一个情结陪伴成长 一段记忆历久弥新 各年龄段人群过六一各有各的喜乐愁
曾经的那些记忆中,最美好的莫过于童年的点点滴滴。那些幼稚、天真却快乐的儿时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愈加珍贵。
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到了,各个年龄段的临沂市民小时候又是怎样庆祝儿童节的呢?记者探访了60后到00后人群,听他们回忆当年的儿童节。
60后:小手枪是最爱 小伙伴很容易满足
市民梁磊,1965年生。谈起小时候的儿童节,他说,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吃的穿的玩的都不多。小商店的玩具种类也很少,哪个小孩拥有一两件玩具都会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
“小时候过儿童节,父亲送了一把小手枪,成了我的宝贝,每次和小伙伴玩耍,我都会随身携带,跟大家一起分享。”梁磊介绍,过六一儿童节学校也会组织活动,但没现在这么丰富,只是把学生组织到一起,开个会,然后请同学上台朗读诗词,没有节目演出,活动形式也单一。“不过玩的游戏还挺多,会和小伙伴一起玩滚铁圈、打木头、弹玻璃球等,大家也玩得很尽兴。”
70后:一根甜甜的冰棍滋润了童年
1974年出生的孟翠娟对幼时的儿童节记忆深刻,演节目、穿新衣还有五分钱一根的冰棒,组成了她对于儿童节最美好的回忆。孟翠娟算班里多才多艺的“达人”,每年都会参与六一儿童节的演出。孟翠娟说,她对小学二年级的六一儿童节记忆深刻。那时既要参加二重唱《脚印》,又要表演课本剧《龟兔赛跑》。演出获得了阵阵掌声,课本剧还被选到乡里大舞台上演出。她还记得,每到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母亲都会给她五分钱,让她买根透心凉、甜滋滋的豆沙冰棍。二年级那个儿童节,可能是父母忙碌中疏忽了,竟忘记给她钱买冰棍。火热的会场上,几个有演出任务的同学都买了冰棍,而她和另外两名同学只能眼巴巴看着。这被学校的老师看在眼里,给她们买了三根冰棍。在她的回忆里,那年的冰棍很甜,滋润了她整个童年少年,直到现在仍挥之不去,历久弥新……
80后:汇演、礼物……节日更丰富了
“舞台,演出,父母精心准备的礼物……这些是六一儿童节最深刻的记忆。”80后的何方说。儿时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举办文艺汇演,有时学校在校内单独办,有时会联合学区其他学校一起办,规模更大观众更多。
何方说,当时学校一直都有鼓乐仪仗队,从三年级起他就一直参加,从鼓手到指挥。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儿童节,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另外一位同学编排了一个小品,代表学校参加演出,小品名字叫《渴望》,讲的是一名农村女孩在城里做家教,偷偷藏了几本不用的旧教材被发现,原来是给自己的妹妹上学留的,当时赚足了眼泪。
“小学每年六一,父母和爷爷奶奶都会送一些礼物给我。”在何方的印象中还有一件事,至今让他难以忘却,有一年过六一,爷爷把他叫到跟前,把他们家祖传几代的一方砚台送给了何方,并鼓励他好好学习。
90后:文艺表演当“主角”的感觉真好
时光荏苒,90后的童年仿佛就在昨日。出生于1994年的李勇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他想起了小时候在幼儿园里开展文艺表演的儿童节。“小时候儿童节演出我总是能参与其中,当一名小歌手,讲一段相声,演一个小品……那个时候能上台演出是无限光荣的事情,每次登台演出,同学们总是投来崇拜的目光,当主角的感觉真好。”
李勇介绍,他小时候比较调皮,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漫山遍野疯跑,游戏项目也很多,有拾宝物、跳房子、弹玻璃球……“放学回家,还会叫上几个小伙伴一起跳皮筋,男生抻着皮筋,女生跳,虽然没有现在的娱乐设施多,但大家玩得很开心。”
00后:总有做不完的作业 好想睡个懒觉
进入21世纪,孩子们对儿童节的期盼,不再是逛公园、穿新衣、吃零食。或许是学习压力的增加,玩游戏、爬山、睡懒觉成为许多00后在儿童节这天的许愿。
“如今儿童节我只想睡懒觉。小学时过六一挺有意义的,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练节目,演出结束,父母还可陪看看场电影,去游乐场。自从上了初中,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进补习班,总有做不完的作业,爬山也成为一种奢望。”今年上初一的于鸿说。记者 衣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