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报道原文:
从“大锅饭”到“自助餐”——山东潍坊高新金马公学“自主育人”实践报告之三
山东潍坊高新金马公学的教育模式早已由学生爱吃不吃的“大锅饭”,变成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自助餐”,这一变化是通过以学科教室为载体的“选课走班”实现的。
选课走班
再难也要开展下去
笔者在校,多次看到选课走班的学生,正三五成群走进学科教室,各就各位。他们一人一张课程表,一堂课一群新伙伴。老师不再是七尺讲台的讲演者,而是穿梭于小组之间,发现学生有什么问题的及时点拨者。
面对眼前井然有序的景象,除了这里的教师,谁还会联想到5年前刚开始选课走班时整个教学楼那一片忙乱的景象?
那时一到课间,教学楼内人头攒动,手里攥着一张课程表的孩子们,急匆匆地穿行于走廊、出入于教室,学生新鲜而又迷惑,家长心里没底,就连老师们心里也犯嘀咕。
面对老师们的顾虑,董梅校长可是动了一番心思。“我们老师和学校食堂的大厨一样,不能光会做别无选择的‘大锅饭’,得变着花样让孩子们吃饱吃好。大锅饭好吃还是自助餐好吃,大家都明白。选课走班就是孩子们的‘自助餐’。相信我,一旦开始选课走班,孩子们不仅会爱上这种上课方式,学习成绩会逐步提高。我们老师的工作量肯定会增加,但为了学生们,咱们受点累也值了!况且,作为一名老师,你会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这是董校长当年动员老师的一段话。
是的,为了学生,再累也值了!老师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力投入到选课走班的改革中。
老师们的思想工作做通了,但家长们的疑虑也需要解开。一听说学校要选课走班,一些家长也顿时紧张起来,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方式,万一让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影响中考,那损失就不能挽回了。
任何改革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潍坊高新金马公学2014年春天的选课走班决策也不例外。改革初期,董梅校长利用夜班值班的时候,经常走进学生宿舍,观察孩子们选课走班一天下来的变化。“校长,你来晚了,如果早实行这个办法就好了,我们太受益了。可是,校长、老师受累了。”几个女生对校长说。学生是改革的第一动力源。有了学生们的这句话,任何困难都不是问题了。
当然,家长们一定对选课走班心存疑虑。董梅校长和老师们通过各种渠道,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邀请家长参加研讨观摩、课堂开放等,向家长讲清楚、说明白:“选课走班是根据学生学科学习差异和不同爱好特长而分别确定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根据老师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家长们慢慢接受了,但老师的工作量却增加了。过去,一次备课,只备一个教案或学案,分层教学后,要写多个教案,工作量翻了几倍,教师们有时候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董梅校长并非无情之人,她做过多年教师,特别能理解教师们的辛苦,大家的“超负荷”运转,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她只能“忍痛割爱”,并与全校教师一同渡过难关。看到董梅校长事事亲力亲为,全力支持教师们工作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为大家服务,教师们的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
实行选课走班以后,初中物理教师郭翱的学生被分到了不同的学习小组。由于小组内的学生学习水平相当,老师又给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每节课上学生都按计划进行学习、讨论,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大幅提高,更可贵的是让学生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学期开始时,学生都要与老师签订合约,表明自己近期决心达到的目标,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目标高低进行综合教学。如果学生提前完成目标,则可以与老师改签合约,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让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学科教室
喜闻乐见的“学习社区”
选课走班是以学科教室为载体的。我们跟随学生进入不同的教室听课,随着教室的转换,恍然从一个世界走进另一个世界,移步换景,处处惊喜。不同的学科教室、不同的配置、不同的氛围,不仅使得学科的特点一目了然,而且老师的个性也能尽情展现。就是同一间教室,孩子们的课桌就像拼图,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排列组合,拼出不同的样式。这一堂课拼成“插秧式”,那一堂课拼成“条块式”,再一堂课呢,变成了“方桌式”。变化多端,不一而足,自然比一成不变让孩子们更喜闻乐见。
学科教室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教育综合体。它是图书室、辅导室、自修室、教学资源库、学生作品展览室、实验室……学科教室是分科学习的场所,是“学习社区”,充满着独特的学习元素。
笔者来到地理教师魏海秀的学科教室,房顶镶嵌着师生共同制作的“十二星座图”“七大洲四大洋图”,环顾四周,北有高1米长6米的学生操作台,台上摆着百叶箱、日相演示器、飞机上升原理演示仪器,台下藏有书包小挂钩;东面是连在一起的落地橱、挂橱和书橱,分别存放实验器材、学生用品和教师用品;西面有活动黑板、平板电脑、挂图。整体来看,教室前半部为教学区,后半部分为生活区和办公区。
我们走进罗雷老师主持的科学学科教室,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画像,书架上摆放着各种实验用具和图书,而最醒目的是学生们的科学研究展示:有“憋不死的青蛙”“会吹泡泡的瓶子”“长相片的苹果”等。每篇实验报告不仅步骤条理清晰、结论明确,并且图文并茂、设计亮眼,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罗老师此时正和学生们一起做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只见他手捧气球,让一个学生用针一扎,气球啪的一声爆了,他又拿了一个气球,贴上一小块透明胶,让学生用针在胶带上扎,只是一瞬间微微漏气,很快针孔闭合,气球完好如初。这是为什么呢?他向学生们抛出第一个问题。接下来,罗老师向气球里注满水,然后放在火焰上烤,大家顿时紧张起来。然而,烤了半天,气球竟然没有爆炸。这又是为什么?再接下来,他让学生们将气球放在一片图钉上,用手按一下,图钉全部扎在气球上,竟然也没有爆炸。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惊奇不已,七嘴八舌地热议原因,并迫不及待地期盼罗老师讲明原理。最后在罗老师引导下找到了答案:
气球使用弹性极强的橡胶做成,充气后,内部气压大于外部,用针刺破后,球内气体急速向外喷射,因为橡胶的弹性很好,在气体向外喷的过程中,被扎的孔会越来越大,向外喷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所以爆炸;用透明胶贴上后,因为透明胶的弹性很差,粘在气球上限制了橡胶的弹性,用针扎一下只会一点点地出气不会扩大破口,所以不会爆炸;气球装进水,火焰的温度会通过橡胶传递到水中,水帮助气球吸热,不会爆炸;桌面上铺满图钉,气球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变小,所以不会爆炸。
在这样氛围的学科教室里,这样有趣的实验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然后生成真实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答案,学生经历的是探索发现的过程,享受的是自己成功的喜悦。这种学习效果,与“填鸭式”的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大相径庭。
创建学科教室才能真正实行选课走班,而创建学科教室,就要撤除教师办公室,所以当时一些老师心存疑虑:“取消办公室,整天与学生在一起,一点儿私密空间也没了怎么行?”董梅校长很理解教师,耐心地帮老师们算了一笔账:老师们到学科教室办公,拉长了师生相处的时间长度、密切了师生关系,如此一来不仅更方便老师与学生在学习上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学生们更能理解老师,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配合度也会大大提高。
学校副校长殷庆明对笔者说:“学科教室的建设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注定了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课程安排更加灵活,更具有回应性,每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课表。学生一旦获得了自主,他们空前的学习热情和责任心令我们肃然起敬。尤其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原行政班学习时,要么因为基础薄弱成为被忽视的一族,要么因听不懂、跟不上而失去学习信心。如今,他们找到了出发的起点,找到了协作的伙伴,找到了适合的节奏,找到了适应的方法,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现行体制下,千好万好,考试考不好,什么选课走班,什么学科教室,都可能被淘汰。实行选课走班5年来,学生的成绩如何呢?据了解,高新金马公学的中考成绩在潍坊市名列前茅,近两年中考成绩尤为突出:2017年中考中,学校初三毕业生考入潍坊一中的比率高达34.5%,普通高中录取率达到96.6%。
2018年中考中,学校达到潍坊一中统招录取线的人数比率高达46.4%,其中获得全A(12A)的学生超过10%,11A1B及以上的学生达18%。潍坊一中的指标生成绩达到12A,是多年来潍坊市仅有的一所指标生全A录取的学校,创潍坊市指标生录取纪录。
当初生源一般、师资力量也不占优势,几年来能有这样的成绩,是自然而然的,鱼和熊掌也是可以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