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张亚军 通讯员 刘金辉 韩国栋
近日,84岁的韩其贵老人来到淄川烈士陵园,亲手捐赠出一本简装版《一个老八路的日记》。“这本书主要记叙了戴翼同志从参加八路军一直到走上革命道路的经过和心路历程,十分难得……”
戴翼1925年生于淄川县,1938年2月,这个年仅13岁的少年毅然放下手中的课本,告别了父母,投身到抗日战争的革命洪流中去。
“离退休前,戴翼同志任航天部第一研究院政治部主任。1988年,他曾回到淄川,走访他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我当时在淄川区党史办工作,所以接待并陪同戴翼同志看望故人。”韩其贵追忆道。就在这期间,韩其贵与戴翼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回到北京后,戴翼把一本还未出版的《一个老八路的日记》邮寄给韩其贵,让他们之间的情谊有了一份见证……
韩其贵讲述与戴翼的相识经过。
当年的《解放日报》对于活捉李仙洲的报道。
13岁投笔从戎参加革命
“从参加八路军的那一天起,戴翼就每天写日记,写日记成了他的习惯,一天不写他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如果因为行军打仗等情况,事后他也会补上。”韩其贵说。
戴翼的家就在胶济铁路马尚车站的南面,家中父辈就在铁路上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戴翼无法继续上学。当时的胶济铁路还没有被日寇占领,他被家人送到寿光农村一位亲戚家居住。
1938年春节前,戴翼乘火车回家,此时日寇已经占领了铁路线,到处都插满了日本旗。而在火车上,他亲眼目睹日本人糟蹋了一名中国妇女,这在他心中埋下了抗日打鬼子的火种。
平安度过春节后,一天晚上,父亲找戴翼谈了一次话,先是讲述了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日本鬼子在他们家附近制造的三次大惨案。大年初一的河东惨案,大年初三的杨寨惨案,以及大年初五的龙口惨案。
“日本鬼子侵略咱们中国了,怎么办?”讲完这些事后,父亲一脸严肃地问戴翼。
“抗日打日本鬼子去,誓死不当亡国奴。”戴翼咬牙切齿地说。
听到他这样说,父亲十分高兴,连声说:“好孩子,有志气,我送你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打鬼子。”此后几天,父亲利用夜间开始教他怎么使用手枪,怎样用大刀(父亲有一支手枪和一口大刀)。
又过了一段时间,父亲突然对他说:“明天下午就走,先到佛村一带去找游击队。”原来,父亲之前就认识游击队的廖容标司令,以及四中队中队长韩寿堂、指导员孙学之。第二天,趁着天黑戴翼过了张博铁路,往东南方向的山里走去。快天亮时,他们顺利到达了四中队的驻地佛村。
“这天是二月二十六日,我将永远记住这一天。”戴翼在日记中写道。
戴翼是参加游击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的主要工作是宣传,教战士们唱歌,活跃部队气氛。然后到老百姓中间做宣传,到各村写标语、张贴宣传品等。
这就是那本《一个老八路的日记》。
大破袭——第一次参加战斗
1938年3月,驻扎在张店、周村、淄川县城、博山县城等地的敌人时常出来扫荡,企图消灭刚刚组织起来的抗日新生力量。
为了开辟张(店)博(山)支线和胶济铁路以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和阻止敌人的行动,廖容标带领300多人的一支队伍来到淄川佛村,计划组织一次较大的破袭行动,袭击淄川和南定车站的敌人,破坏张店至辛店、淄川至南定车站的铁路线。
戴翼所在的四中队主要任务是爆破,而他也在这次战斗之前临时被调到卫生所做救护伤员的工作。
4月的一天深夜,部队按照计划赶到铁路沿线,等待统一行动的号令。突然,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从张店东部传来,这就是整个战斗开始的信号,为整个大破袭行动揭开了序幕。“紧接着,张店以西的周村、明水方向,以南的淄川、博山方向响起了一连串爆炸声、枪声、炮声,火光冲天划破了阴沉沉的夜空。”戴翼在日记中写道。
大破袭战斗顺利结束,部队胜利返回了驻地佛村。这次战斗炸毁日军兵车两列、淄川至南定车站桥梁三座,破坏了辛店至张店的全部铁路,使胶济铁路和张博铁路十多天无法通车。
对伤员进行救护和安置后,有人发现四中队冯干排长还未返回。这时有人来报告,几名老百姓抬着一个伤员来了。戴翼赶忙出去查看,正是冯干同志。原来,部队撤退时冯干在最后负责掩护,因为天黑下着小雨迷了路,不幸被日寇抓住,头部还中了好几枪。
天亮后,冯干慢慢苏醒过来,可是手脚还能动。他就慢慢爬到了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恰好被老百姓遇到,随后被抬了回来。经过一番救治,冯干最终活了下来。
“冯干紧紧握着我的手,久久没有放开。我喂他吃了点饭,守在他身旁,一直等到他睡着……”日记中记载着戴翼与冯干的点点滴滴。
击毙国民党顽固派翟超
1940年3月,戴翼由宣传队分配到三营十一连帮助工作,当时的营长是王凤麟、指导员刘春。3月底,部队由莱芜出发,长途奔袭,经过博山夏庄,翻过大山经池上继续往太河流域方向前进。而他们这次的任务是攻打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翟超,打冲锋的任务交给了十一连。
经过急行军,部队抵达翟超所在部的驻地田庄。趁着天黑,部队迅速把敌人在山头上安置的哨所拔掉,随后迅速冲下山头直捣翟超司令部。戴翼跟在二排冲在最前面,敌人还没完全弄清状况就被打得四处逃窜。
翟超司令部门口战斗最为激烈,敌人的特务队负隅顽抗,被十一连的战士用机关枪、冲锋枪、手榴弹打散。“我们冲进翟超的屋子,一看床上乱七八糟,像是刚刚逃走的样子。床前有一双女人的绣花鞋,床头上还有一杆大烟枪。”日记中这样写道。
看到翟超不见了,战士们追着溃兵继续追击。在一条小河沟里,到处躺着敌人的尸体。戴翼发现其中一个人留着小平头,黄白脸,小个子,穿着一身便衣还赤着脚,就询问俘虏的士兵。“这就是我们的翟司令……”被俘士兵小声说道。
原来,战斗打响后,睡梦中的翟超还没来得及把衣服穿好就顺着河沟仓皇逃跑,没想到被我军战士击毙。“之后,我们把翟超的小老婆抓住了,带她到河沟里看了那具尸体,她一见就趴到尸体上大哭起来,并说这就是翟超……”日记中写道。
莱芜战役活捉李仙洲
1947年2月,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发起莱芜战役,经过四天四夜的激战,歼敌五万余人。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却没有捉住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李仙洲。
2月23日,戴翼所在第八纵队二十四师奉命向莱芜以北博山以南地区行进,途中接到师长周长胜、政委陈美藻的命令:要在战俘中活捉李仙洲。
24日早上,戴翼所在部队有名战士看到一个小俘虏兵在河边喝水,便走过去询问情况。小俘虏兵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正在喝水充饥,这名战士便给了他一个馒头。小俘虏兵被感动了,他主动指着不远处的山沟说:“我们的最高司令官李仙洲就在这里边。”
得知这一情况,战士立即上报,戴翼立即找到这名小俘虏兵进行询问,得知他姓毕,是李仙洲的勤务兵。随后戴翼火速将情况汇报给师后勤处处长焦克昌、副处长韩寿堂。领导当即决定迅速行动,决不能让李仙洲从眼皮子底下溜掉。因此,小毕先被安排回到俘虏群。
戴翼随后率领一支精干小部队进入山沟,准备把李仙洲带出来。经过仔细寻找,他们终于在一户人家的小饭棚里看到了小毕,而他左边的人就是李仙洲。
看到这支部队进入饭棚,周围的战俘骚动起来,表情十分紧张。戴翼并未立即行动,而是向他们宣讲我党对待俘虏的政策,当时就有几十名战俘表示愿意回家。“回家可以,但是你们得推选3个人到我们那里领取通行证和路费。”
戴翼的目的是把李仙洲带出来。可是这些俘虏推选的都是年轻人,偏偏不选李仙洲。“领路费最好是年纪大点的,办事可靠。我看你年纪大,就辛苦一趟吧。”戴翼指着李仙洲说。
此时的李仙洲已经换上了一身普通士兵的衣服,棉帽的帽耳耷拉着,把脸挡了起来。李仙洲说:“我受伤了,不能走路。”戴翼一看,李仙洲的右腿小腿肚子上挨了一枪,但是没伤着骨头,他顺势说:“我们优待俘虏,可以给你换药治伤,你就跟我走吧。”一边说一边拉着他往外走。
就这样,李仙洲被顺利带了出来。
时间不长,“我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活捉李仙洲”的捷报传遍全国。“1988年10月27日,我因办事来到了济南,想去看看李仙洲同志。正要想去的时候,却听说前几天李仙洲已经去世了。”戴翼在日记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