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代,都有不同时期的特殊记忆。中国在变化、德州在变化、德州的结婚风俗也在变化。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的婚礼习俗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几十年来,德州老百姓的婚姻都发生了哪些变迁?让我们通过60年代、90年代和新婚夫妇婚姻风俗的变化,体验不同的时代特色与时代变迁。
【上世纪60年代】
四身粗布衣成就50年金婚夫妻
家住胜利社区的崔乃新老人家中挂着一张特殊的“结婚照”,原本是1969年结婚的夫妻两人,却穿上了西装和洋裙,秀气的长相配上时髦的打扮,一点都不输如今的“小鲜肉”。前来做客的亲友总会忍不住疑惑:“你们那会儿怎么能拍这样的照片?”原来,这张以假乱真的照片竟是儿子用父母的黑白照片经电脑合成的,为的是弥补二老当年没拍过婚纱照的遗憾。
“如今的年轻人结婚流行去外地拍婚纱照,我们那时候真是想都不敢想。”73岁的崔乃新笑着说。1966年,23岁的他在平原师范毕业被分配到齐河教书,此后,他的婚姻成为了家中的头等要事。为了协助被上学“耽搁”的儿子乘胜追击,崔家拿出积蓄盖起了三间大瓦房。果然,新房在村子里平地而起,立即就有媒人上了门。作为村里数一数二的大学生,家里有房又有自行车,在现在看来已属“豪门”。在众多“提亲”中崔乃新的父母一眼相中了21岁的安秋景。
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崔乃新提着糖和香烟与安秋景在媒人家见了第一面。两人远远地坐着客气地寒暄了几句,这门亲事就基本定了下来。为了表达心意,崔乃新将自己珍藏的一枚毛主席纪念章送给了安秋景。随后,两人择日穿上一件家中最好的衣裳,前往镇上的照相馆花3毛2分钱拍了一张两寸的黑白照片。
崔乃新告诉记者,和如今不同,那个年代结婚最隆重的是订婚宴,订婚当天有个“递帖”的仪式,男方在帖子上写“敬求金诺”,女方回帖写“谨遵台命”,两人的婚事就算成了。富裕的人家昭告亲朋好友,宴席能从中午摆到晚上。此后,男女双方只需带着村里开的介绍信去公社领取一张16开大小的结婚证,就正式成为了合法夫妻。
从提亲到结婚,崔乃新只花两张布票为安秋景做了四身衣服,便算是全部的彩礼。由于布料粗劣,衣服穿在身上还没有洗过就掉了色,这让71岁的安秋景至今耿耿于怀。由于工作原因,婚后的两人聚少离多,也有过吵吵闹闹,可安秋景始终踏实地打理好一家老小的生活。
2008年,崔乃新正式退休定居德州,老两口才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分居生活,日子也越过越富裕。“今年12月就是我们的金婚纪念了。”老两口说着,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上世纪90年代】
2000元彩礼彩电、洗衣机、山地车是嫁妆
今年49岁的郭隆梅和丈夫余建华是在1992年10月11日在德州结婚。她和丈夫的结婚照是在办结婚证时拍的唯一一张合影。“我和我对象是通过我单位同事大姐介绍认识的,我们一见如故。”回忆起结婚时的情景,郭隆梅依然记忆犹新,“我们从相识到走进婚礼殿堂,差七天就一整年。”她说,在这一年里有快乐也有不愉快的事情,不过他们还是经住了岁月的考验,最终喜结良缘。
郭隆梅说,她结婚时收到的彩礼是2000元和一枚金戒指。“那时的彩礼虽然对现在来说不算多,但当时彼此家庭的经济水平并不高,因为我们两人感情深厚,也就并没有在乎许多。”21寸彩电、单筒洗衣机和一辆山地车就是郭隆梅当年的陪嫁,“那个年代也有在家中办酒席的,而我的婚礼则是在酒店举办的。当时的份子钱在10元、20元和50元不等。”她说,结婚时两人并没有拍婚纱照,也没有出去旅游,而且在结婚第四天自己就被单位安排到县里出差了。
每个家庭,在婚后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在郭隆梅的家里亦是如此。“也因为他不陪我去逛街、遛弯,或者谁做家务、看孩子而争执,但是每次我们都会彼此冷静下来,最终还是理解为重,谁伤谁厉害谁先道歉。”郭隆梅说,她和丈夫与公婆和睦相处六年后,因拆迁分开居住的。
2014年初,热心公益的郭隆梅参加了德州青年义工协会。她跟着义工们参加各种活动:去二屯敬老院慰问帮扶、到路边捡垃圾保护环境、为贫困家庭捐款……她的行为也感染着丈夫余建华,不但大力支持,还和她一起并肩从事公益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郭隆梅一家三口也幸福地生活着。“虽然丈夫一直说要带我补拍婚纱照,但因为时间的原因一直没能实现。”郭隆梅称,其实丈夫是一个不愿意拍照的人,结婚27年来,两人的合影也非常少。“5月12日,女儿要去拍婚纱照了,到时我和丈夫也跟着一起补拍一张照片。”说到此处,她眼里满含期待。
【2019年5月】
从婚纱到蜜月一路向海
5月8日,90后新娘杨雪刚刚与丈夫结束三亚的蜜月旅行,虽然皮肤被晒黑了许多,但她脸上难掩的喜悦感染着周围人也觉得心情爽朗。“我就是喜欢大海,从恋爱到蜜月他已陪我去看了三次大海了。”她说。
2018年9月份,杨雪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大自己一岁的孙风振,两人相见的第一面杨雪就被孙风振阳光帅气的外表所吸引了,看对方性格腼腆,她便大方地主动要来了对方的微信号码。得益于微信的便利,孙风振也不再支支吾吾,热络地通过微信向杨雪表达着关心。很快,性格相投的两人关系迅速升温,从每日打视频电话变成了每日共进晚餐。得知心爱的姑娘喜欢大海,孙风振特意向单位请假带着杨雪去青岛玩。
通过青岛之行,杨雪发现这个外表帅气的男孩不仅人品厚道,对自己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能找个人品好又性情相投的人实在是不容易。”杨雪为自己而感到幸运,因此在对方求婚时便利落地答应了。2019年一月份,双方在家长的张罗下摆了6桌订婚宴,除了几万块彩礼以外,孙风振还带她去金店挑选了几件喜欢的金饰作为“三金”。说起这些,杨雪觉得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三金”作为男方送给妻子的第一件礼物十分重要,即使日常生活中不会戴在身上,也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而彩礼则是夫妻两人婚后生活的第一笔积蓄,更是不可缺少。
为了让杨雪开心,孙风振又花费六千余元在影楼定了一套海景外拍,两个人提前一天便驱车前往了烟台。浪漫的婚纱拍摄给小两口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让杨雪也更加期待自己的婚礼到来。但和预想的不同,接踵而来的新房装修、婚礼策划、酒席准备等繁琐流程让从不碰“柴米油盐”的小两口疲于奔命。
“虽然准备婚礼很累,但我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仪式让亲朋好友一同见证我们的爱情。”杨雪说。相对于老一辈的婚姻观,杨雪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更追求与伴侣心灵上的契合,“婚姻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婚后的鸡毛蒜皮。”她说。
一周的蜜月旅行结束,小两口粗略算了算订婚以来的花销,加上娘家陪送的汽车,竟已有30余万元。“为了我们结婚,让父母们破费了,以后要好好孝顺他们才行。”杨雪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