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土地市场一直处在相对低迷的成交节奏中,土地流拍一度成了家常便饭。然鹅,进入4月份,房企们突然发力“抢地”,瞄准二线城市发起猛攻。
房企为何纷纷在4月份“跑马圈地”?一直低迷的土地市场为何在二线城市掀起热潮?土地市场的火爆是否会影响未来房价走势?
蜂拥“抢地”想干啥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4月份,融创、碧桂园等8家企业拿地超过100亿元,刷新了最近一年多土地市场的月度成交纪录。
同时,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4月份,二线城市土地成交金额2231亿元,占全国土地出让总额近7成,二线城市仍是房企拿地主战场。
两方面信息加在一起,至少释放出三个信号——
信号一:“地主”家也有余粮了
数据显示,前五大房企4个月累计销售额至少达到8209.23亿元,实现了销售额的稳步增长。
同时,在国内融资环境没有发生改观的情况下,房企纷纷另辟蹊径,通过境外融资“输血”。恒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房企海外债规模持续攀升,合计融资1507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3倍。
一边是销售支撑,一边是融资到位,“地主”们手里有了余粮当然就要搞点事情喽!
信号二:二线城市预期向好
“抢地”为啥发生在二线城市?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前二线城市政策调整的范围和力度都相对较大。
比如,海口、大连等二线城市调降人才落户门槛,南京明确规定了购房面积计入落户加分情况,人才引进继续升级。
同时,部分二线城市也微调了限购、限售、限贷政策,比如青岛暂停了执行摇号售房规则;合肥部分银行对结清房贷者,二套房房贷利率按照首套房执行等。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预期近两年二线城市的市场将有所好转,因此出现了扎堆拿地的现象。
信号三:房企开始补库存?
?????????????
土地储备是房企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要想做大规模,充足的土地储备是必须的。
而且,从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看,除极少数区域外,去库存已经接近尾声,房源压力逐渐显现。
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从市场角度,房企都存在积极补库存的需求。毕竟手里有地,心里才不会慌。
小心!风险暗流涌动

高价“抢地”一时爽,风险却在暗中藏。
土储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直接转化成利润,如果房企拿地太盲目,很可能埋下隐患。
风险一:溢价太高成本承压
“抢地”的结果就是抬高溢价率,高价地应运而生。
房子和土地,犹如面包和面粉。如果面粉价格高出面包价格太多,那么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有专家表示,当前市场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对于房企而言,无论是出于交易需要还是战略调整,投资扩张都需要保持谨慎,盲目追高并不可取,否则房企资金链一旦出现问题,后果相当严重。
?
风险二:小心“小阳春”后有“大泡沫”
楼市调控政策未松动,拿地之后也要想好退路。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楼市调控措施合计超过160次,其中就包括了多个二线城市。今年以来,各地楼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楼市调控不会放松!
有专家预测,土地市场热度较高城市可能面临政策的“重点关照”。因此,房企不要被市场上所谓的“小阳春”蒙蔽双眼。
房价又要涨一波?

不少网友关心,二线城市土地遭哄抢,房价就会水涨船高吗?
从调控政策看,“房住不炒”原则未变,“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政策反复提及,证明中央对楼市调控的决心丝毫没有减弱。退一步讲,即便二线城市房价出现反弹苗头,但在“一城一策”的思路下,相应的调控政策不会无动于衷。
从供需关系看,虽然不少城市放宽了落户政策,但人口迁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放宽落户政策的城市并没有出现人口大幅增加的情况,短期内对房价影响有限。
从信贷政策看,只要维持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房价就始终会维持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