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
今天大众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记者15天蹲点报告《小地摊上崛起的临沂商城,融入“一带一路”——迈向“买全球卖全球”》。改革开放之初,农民进城摆摊,不仅是一件新鲜事,更存在不少争议,很多地方都明令限制和禁止,没有当地政府的开明“包容”,市场的幼苗就可能被扼杀;商城快速发展,外地人纷纷来“淘金”,没有临沂人的“包容”,就不会有成千上万个外来追梦者,更难有“地摊式农贸市场-西郊大棚底-专业批发市场-现代商贸物流城-国际化商城”的跨越;电商大潮汹涌而来,没有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包容”,就难有“智慧临沂商城”,难有“3秒匹配,商贸与物流双翼齐飞”。
“包容”,是临沂商城的活力泉源,是勇于改革的高频词,是“奋力趟出一条路子”的关键词。临沂商城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就是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新路。勇闯新路,可能开辟超出寻常的天地,“无限风光在险峰”,同时也必定荆棘密布,闯新路注定与风险同在,与曲折共存。事实表明,只有“包容”新做法,“善待”新事物,才能激发人们的“闯”劲,激励人们勇于创新、敢闯新路。反之,缺乏“包容”氛围,一些想创新创业创造的人,就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也会有更多的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整个社会就会“ 眼光变短、胆子变小、缺乏动力”。
“包容”,是勇闯新路的关键环境,这对于今天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对改革事业来说,包容无处不在,包容必不可少。改革就是劈路闯关,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缺乏“包容”氛围,在制度上缺乏“包容”设计,就难以走出“省力气图现成”的想法、“左顾右盼”的彷徨、“坐困愁城”的无为,就会错失改革时机。改革就是要突破一些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只有对各种“破冰”和“过失”以“包容”,才有利于克服怕失误、怕麻烦、怕担责、怕得罪人的心态,激励人们走出“惯性区”,穿越“恐慌区”,勇闯“无人区”。
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无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陆海城乡统筹、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还是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大胆试、大胆闯,难免会有一些过失,也会有一些失败教训。“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误。”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包容”制度设计,多一些“包容”案例,为改革者解压,为探索者壮胆,给敢担当敢作为、敢闯敢拼的干部吃上“定心丸”,必将激励更多的人去改革,涌现更多的“改革书记”“改革县市长”“改革厅局长”“改革校长院长”“改革企业家”,以许党为民的正气、勇立潮头的志气、克难攻坚的锐气、深山缚虎的胆气、舍我其谁的底气,不断开拓山东各项事业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