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均海拔不到一百米;青海,平均海拔约三千米。
从“一百米”到“三千米”,高寒、缺氧、曝晒……一待就是三年,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又不短。辽阔的青藏高原,考验和历练着一名名援青干部,见证着他们的艰辛和奉献。
“来青为什么?援青干什么?离青留什么?”一批又一批山东援青干部,带着这三个命题走上高原,用一颗心、一片情诠释着责任担当,将爱心洒向海北每个角落。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战略中,门源回族自治县是山东省威海市对口援建单位。按照“门源所需、威海所能”和“按需帮扶、精准对接”的原则,威海市聚焦精准脱贫,深入开展产业合作、人才支持、智力支援和社会参与等帮扶工作,助力门源县产业快发展、民生大改善、区域真脱贫。
4月26日,沐着和煦的春风,呼吸着新鲜的泥土气息,记者与几名山东威海援青干部驱车一同前往门源县泉口镇,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间地头,一个写着“山东援建·门源县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的牌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醒目。这里就是由山东省援建的青海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
“基地现已投入运营,首批70万粒来自丹麦的鲑鳟鱼卵也入驻繁育基地进行孵化,再过几个月,这批鱼苗将销往海东、循化等地的养殖场,为门源带来直接经济收入200多万元。”威海援青干部、门源县副县长刘军利眼里充满期待地说。
门源县地处青藏高原,海拔2880米,有着丰富的冷水资源和悠久的养殖冷水鱼历史,但长期以来,冷水鱼养殖却形不成规模。“由于技术等原因,养殖规模小且分散,鱼苗需要从甘肃等地引进,造成养殖成本高、鱼苗成活率低,成品鱼的品质较差。”门源县发改局局长陈义云如是说。
了解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后,援青干部们便把目光瞄准了国家农业部推行的渔业扶贫政策,积极鼓励门源地区通过引进先进的冷水鱼养殖项目,做强优势(传统)产业。为加快项目进度,援青干部们更是冲在一线,当起了项目建设的施工队长。
“没有资金,我们主动向山东援青管理组汇报,争取了2300万元山东援建资金支持;没有技术,我们及时与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技术团队沟通,邀请他们到门源实地调研,给予技术指导;没有市场,我们又协调云南会泽天邦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与县政府签订了20年的运营协议,由基地提供种苗所养殖的成鱼由其负责全部回收销售。”冷水鱼繁殖和育苗项目从论证、审批、建设、运营、推广,每次的推进都凝聚着威海组援青干部的心血。
有了援建干部们“保姆式”的服务,门源县的冷水鱼养殖项目快速推进,从开工到投产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程序。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为门源县的冷水鱼养殖产业带来了新变化。对此,陈义云心存感激:“威海援建的冷水鱼繁殖和育苗项目,解决了门源的技术难题,增加了广大群众的收入,促进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全力推动了当地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
对于今后的思路,刘军利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将借助项目的技术和种苗优势,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育苗、养殖、回收、销售为一体的冷水鱼养殖产业模式,逐步打造一处年可提供200万到300万尾优质种苗的繁殖和育苗基地。”
为更好地助力门源县早日脱贫致富,今年,援青干部们还将开工建设山东援建资金投资1600万元和600万元的“鲁青园”一、二期项目,旨在打造总投资1.2亿元,集休闲观光、民俗旅游、住宿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鲁青园”高原冷凉蔬菜生态产业园项目;借助山东商会企业家支持,成功引进了3000亩火焰蔘种植项目,带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500元以上。
在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援青干部们还抢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机遇,利用山东援建农牧区电商发展优惠政策,积极鼓励门源县发展电商产业。
记者在青石嘴镇电商服务站看到,负责人马兴龙正在电商平台上帮村民们销售当地土特产,而这也是他今天在网上做成的第10单生意。马兴龙兴奋地说:“以前我们的菜籽油7块钱一斤往外卖,现在我们通过网络,一斤我们可以卖到10块钱左右。”
和马兴龙一样,在援青干部的帮助下,门源县已建成乡镇电商服务站12处,7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
威海援青干部、门源县副县长郑磊告诉记者,我们投资1480万元,建设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通过发展农村电商物流,打通了工业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农产品上行的最初一公里,实现从县城到乡镇、到行政村等物流快件的派送。
靠着电商这一平台,门源优质土特产蕨麻、青稞、蜂蜜、菜籽油、牛羊肉等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2018年,全县完成电商交易额2021万元,同比增长1.18倍,带动贫困户就业1042人,人均增收874元。
威海援青干部、门源县委副书记葛平修由衷地说:“我们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推动援建工作的主引擎,围绕脱贫攻坚、全域旅游、产业优化、基础设施等领域,狠抓项目、电商建设等工作,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入推进产业援青,围绕特色产业深化产业合作,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门源县自我发展能力,真正做到既输血、更造血。”
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位援青干部沉稳、内敛,但又不乏热情与自信。并不十分健谈的他们,一提到援青工作却如数家珍,彰显出了他们对工作的执着与钟爱。他们身上少了几分作为县委领导所具有的威严,但从专业管理角度考量,他们却完全具备了缺氧不缺精神,援青人所必备的特质——诚挚、谦卑、持重、睿智。
采访结束,援青干部们谦虚地告诉记者,援青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三年来,尽管自己做了很多,也发挥了作用,但远远还不够。在门源快三年的时间里,不仅在工作上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生活上也得到了当地领导干部们的细致照顾,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省、州、县各级领导的关心与关怀,各方面的鼎力支持是我们援青干部做好援青工作的坚强后盾。我们有理由相信,威海援青旗帜将在雪域高原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