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就要支付薪水,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确实有困难,也要和工人协调好,尽快足额兑现。”经过一天的调节,双方最终达成合意,物流公司现场兑现了20多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这起劳动纠纷案件当场得到化解。
近年来,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预防为基点,打造以调解、监察、仲裁“三位一体”为基础,多方力量参与的“1+X”模式“劳动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运用多种处理方式,实现辖区内的劳动争议纠纷90%以上在基层属地化解,不断提升基层纠纷化解能力,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努力打造劳动纠纷化解朱刘范本。
自我加压。“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为企业和工人调解劳资纠纷了, 即使再难,面对工人们渴望的目光,我们也要逆流而上”,人社所所长杜介勋面对案件清单,喜忧参半,他们将4月份定为“劳资纠纷集中化解月”,重点调节跨年度的7起案件,目前,已成功化解4起,剩余3起力争5月1日前完成。
部门联动。“目前我们正在调解一起欠薪案件中,当事人通过微信找到工作,公司将工资打给中介,但中介始终联系不上,我们通过中介当地人社所最终联系到他们,并与公司一起两头施压”,杜所长告诉我们,现在不仅局限于街道人社所、劳动监察中队、信访办、派出所的联合行动,跨地域联合办理也是调解的重要举措;在调节过程中,注重情、理、法并用,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找寻矛盾的平衡点,经过多次反复谈判后,阶段性解决劳资纠纷问题。
一案一档。“这是我们近期调解的案件,每个案件一个文件袋,彻底结束后统一归档。”在人社所办公室,杜所长对所有案件如数家珍,据了解,全部案件均由分管领导牵头包靠,工作人员通过网格图,理清矛盾点,收缩战线,抓住重点,不断缩短调解时间,并对所有案件实行销号制,解决一起归档一起。
“讨欠薪,找老杜”、“有困难,找老杜”,成为流传在朱刘街道特别是农民工群体中的流行语;“工作的事绝不推诿”、“一次性办结,让群众少跑腿”是街道监察中队旗帜鲜明的工作要求,多年来他们用“心怀三心、创建三型站所”(公心、热心、爱心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工作思路,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始终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倾心排忧解难,成为群众信任和依赖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