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农历腊月廿五,在山东省临沂监狱十二监区监舍楼内,罪犯李某(化名)与前来进行亲情帮教的妻子、女儿饶有兴致地栽了一盆月季花。他一边手把手教女儿栽苗、敷土、浇水,一边对女儿说:“别看现在它光秃秃的,过不了多久就会长出绿叶。”
在现场执勤的监狱民警彭长修目睹了这一切,不禁稍稍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似乎预示着民警们为转化一名高危罪犯所做的诸多努力正积极发挥出作用。此前监区鼓励李某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参加监区组织的帮教活动。
服刑人员与亲属共同栽下一盆月季花
一切要从罪犯李某此前的改造表现谈起。2016年3月,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限制减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李某,在其他监狱服刑3个月后调入临沂监狱。
限制减刑、罪重刑长……李某很快就被监狱评估为高度危险罪犯,并组织力量进行教育转化攻关。民警彭长修被确定为“一对一”教育转化的直接责任民警。
正如此前研判的那样,民警们对李某在改造中的表现感到不容乐观:白天习艺劳动结束后,李某经常在监舍内无端骂骂咧咧;因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便与其他罪犯发生冲突,甚至打架;有一次看书时书掉落到下铺砸到他人,不仅不道歉,还辩称对方不该坐那儿……
监狱日常管理是规范、严格的,稳定有序的改造环境对促进罪犯改造至关重要。李某的行为不仅违反监规纪律,更对改造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让民警们更为关注的是,李某作为限制减刑罪犯,思想压力巨大。曾说:“我算过了,出狱后也得70多(岁)了,还有什么意义?”“就把我当死人看,我自己都看不到活着出去的那天。”
多年的管教经验让彭长修很清楚,帮李某重拾生活的信心、在希望中改造是转化李某的根本所在。
临沂监狱针对高危罪犯改造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加强探索,形成了系统的、多元的教育转化模式。但是正所谓“一把一钥匙开一把锁”,在运用规律的普遍性的同时,还必须针对个体差异性,制定准确的转化方案。
根据对李某的综合研判结果,结合其现实改造表现,彭长修将起草的转化方案反复进行推敲,他希望能从个别谈话、打造合力、心理矫治等5个方面对李某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转化。
他每周与李某进行一次半小时的个别教育谈话,掌握了其改造没有方向、自感“低他人(其他罪犯)一等”的真实想法,以及作为一名调入罪犯,欲靠“表现强硬”获得“威信”的扭曲认知。有效的个别谈话,让彭长修走进了李某的内心世界。
为了找准合适的改造切入点,他认真了解罪犯会见情况,掌握了李某对犯罪行为的悔恨之心、对家人的愧疚之情。彭长修对李某说:“民警们对你不放弃,时刻关注着你;家人对你不抛弃,时刻挂念着你,你女儿拿着和你打亲情电话的手机睡觉。而你却屡次违反规定,自暴自弃,这难道是有感恩之心的表现吗?”说得李某一度哽咽、继而大哭。
临沂监狱“沂蒙红色文化教育”品牌对教育改造罪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监区组织李某参加沂蒙红色文化启蒙教育、感知教育、情景教育。这一模式既是文化改造,更是政治改造,有利于重塑其道德体系和行为准则。
在2019年春节亲情帮教活动中,民警策划了一个“绿植成长计划”,鼓励他积极参与,与亲属们共同种下一盆花。自此,李某与家人多了一个约定:会见时他向家人汇报花的生长情况,而女儿向他汇报学习情况。
2019年1月30日,临沂监狱十二监区民警认真核对参加亲情帮教的人员信息
“风起于青萍之末”。细微之处,蓄积的力量往往不可估量,尤其是当它是一种希望的时候。
针对李某有一定篮球基础的情况,监区批准他加入了监区篮球队,通过体育训练及比赛活动,增强其改造信心。在监狱组织的篮球比赛中,李某发挥出色,受到监区充分肯定。
针对李某因罪重刑长、限制减刑而产生一定心理失衡的现象,监区鼓励其参加心理矫治,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辅导,其心理状况渐趋平稳。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确保教育矫治工作健康良性开展的前提。针对李某掉落一本书砸中他人并发生肢体冲突的行为,监区严格区分责任,根据《山东省临沂监狱关于计分考核罪犯的实施细则(试行)》规定,扣罚其考核分120分(千分制),绝不法外开恩、姑息迁就。
从对改造失去希望到重拾信心,李某的改造终于步入正轨。近期改造表现较以往有了很大转变,近6个月以来没有发生违规违纪事件。主动报名参加监区韵律操和合唱方队,在监区春节晚会上合演了歌伴舞节目《都要好好的》。能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矛盾冲突少了,同组罪犯反映其情绪比较平稳,正常开玩笑也“不再疑神疑鬼”。
对于一名限制减刑罪犯而言,教育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毕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监狱民警已经结合个案实际作出了长远规划。彭长修说:“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刻体会到:每名罪犯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在教育转化他们时既要考虑整体层面的因素,也要注重个体层面的因素,注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将感化、挽救罪犯作为教育改造中重要的一环。”(记者 王艳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