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威海市高新区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文化传承,致力于打造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新农村。
解锁土生土长的“文化味”
不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在社区和村居建立了村史长廊50处,重点打造了北郊村“和”文化馆、田村“村史馆”、前双岛村“红色映象”村史文化展示馆及村史长廊等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点,田村村史馆荣获全省首批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点。依托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儒学讲堂79处,利用城市书房、最美阅读空间、文化创意企业等公共文化资源,开展各类公益传统文化培训、儒学讲座上百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针对农村群众偏爱吕剧、京剧的现状,每年争取财政资金20万元,培育庄户剧团9家。
初村镇莱山村吕剧团团长徐敬芳说道:“我们剧团经常到周边村庄及敬老院演出,很多节目都是演员们自编自演,虽然与城里的大剧团相比仍然不够专业,但比较接地气儿也受到村民的欢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剧团现在已有成员近40人,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了,我们还将继续走下去,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聚人气”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去年共组织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45场,各剧团交流演出8场,建党、建军节日期间,开展“老党员进基层”等公益演出10余场,结合全市送戏下乡演出,全区82个村居文化活动全覆盖。在春节、三八节、重阳节等文化节日,先后举办了?“我们的中国梦”?高区2018年迎新春文艺演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专场晚会等文化活动。组织村居开展了大活报、“迎春送福”书法下乡、朗诵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上百场次,烘托节日喜庆气氛。按照每村每月一场电影,去年共放映420场,同时重点配置电影放映内容,分红色电影、热映影片和科教影片三类,影片逐村公示,提升公益电影放映水平,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
开展“瀚海情”、“百姓才艺秀”、“幸福高区舞起来”等品牌文化活动。5月,启动高区第十五届“瀚海情”广场文化活动、首届“百姓才艺秀”、“幸福高区舞起来”等综合性演出,5-9月,各镇街、村居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上百场,每年参与群众上万人,累计观看群众达十万人。连续5年举办“幸福高区舞起来”舞蹈大赛,村居参与率达96%,多支队伍在省市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创新工作思路,举办“百姓才艺秀”活动,以群众广泛参与为主体,将舞台搭建到居民家门口,达到群众人人知晓、家家参与的目的。全区共举办“百姓才艺秀”活动50多场次,报名居民达上千人。
打造引领文明乡风“新平台”
高新区积极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有序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快推进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建设,融合“红色印象”“和文化”元素,打造双岛街道北郊村、初村镇西石岭村等市级试点,等组织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扎实展开。突出抓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行动,通过村广播、印发“移风易俗一封信”、印制挂历等方式,提倡厚养薄葬,改变农村陈规陋习,营造良好村风民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宣传引导,在小馆村以“我们村的”为一条主线,用接地气儿语言,为村民提供回望传统、重温记忆平台。拍摄了北郊村公益短片《和美北郊》,参加山东省第三届“文明乡村?美丽家园”微视频大赛工作。通过倡树培育先进典型楷模,每月推荐身边好人线索1000多条,去年以来高新区11人获威海市好人称号,3人被评为山东好人称号,发掘培育了王振芝、张亭兰等一批威海好人。深入挖掘初村镇、双岛街道先进典型模范,共推荐40余名,其中有8名荣获高区道德模范候选人荣誉称号,塑造百姓身边摸得着、学得到的榜样。在高新区举行了“中国梦·新时代”百姓宣讲比赛,组织村居群众参与,营造和谐文明村风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