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继才
提起2018年6月举行的上合青岛峰会,很多人依然会记得那场璀璨的灯光秀。可很少有人知道,流光溢彩的背后,闪动着从淄博走出的山东智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近百名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从2006年成立至今,智洋电气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迅速成长为电力智能运维管理领域知名的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除了上合峰会,他们的身影还出现在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暨尼山论坛的保电工作中,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更让人们对公司未来充满了憧憬。
从市场夹缝中崛起的希望
2006年,38岁的刘国永为了找寻工作的价值所在决定辞职。“再不干点事,就没机会了。”此前,参加工作近20年的刘国永一直在和电力行业打交道。
辞职后,刘国永等人成立了智洋电气,但具体业务是什么,一开始他自己也没想明白。“为了生存,什么都干,就连装监控这样的活儿都干过。”就这样,智洋电气度过了一年的创业迷茫期。
在这期间,智洋电气的创始人反复讨论,未来的创业道路应该怎么走。想来想去,大家觉得还是应该在熟悉的电力领域发力,至于具体的产品,“要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小公司做不好、大公司看不上的那种。”
确定好方向之后,公司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最终,把目光定在了变电站必备的直流电源蓄电池上。这是变电站发生紧急情况下的一种备用电源,平时很少有人关注,因为缺少专门的监测设备,运维人员很难知道蓄电池的养护情况,而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蓄电池不能正常使用就会引起大麻烦。“市场上虽然有同类产品,但产品功能、质量和可靠性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刘国永和同事们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地进行产品研发。最终,他们研发出了一套集控制、保护和监测功能于一体的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通过这个监测系统,直流电源蓄电池的健康状况一目了然。
产品问世了,接下来就是推广。为此,智洋的研发人员和营销经理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变电站、电力公司之间,千方百计地推介这款全新的产品。鉴于这套系统的实用性和便利性,2008年,国家电网举行了一场现场技术研讨会,肯定了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性能。随后,智洋电气加大了推广力度。2010年,智洋电气的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迎来了一个市场小高潮,当年实现订单额2000多万元。
人才战略带来的腾飞
刚刚驶入发展快车道的智洋电气,却在2011年被泼了一盆冷水。“那年公司业绩出现了下滑,销售额回落到了1800万元。”
智洋电气的管理层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后发现,造成销售回落的原因竟然是技术人员不足引起的——当时智洋电气只有30多名员工,应对快速发展的市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智洋电气制定了公司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而这其中,人才被放在了第一位,“一方面向社会招聘,另一方面探索和院校合作。”
一大批员工从四面八方会集到了智洋电气,与院校的合作也在快速推进。2012年,智洋电气在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设立智洋奖学金,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优秀毕业生进入智洋电气工作,如今,奖学金已经连续发放了七届,每年都有大批的新生力量注入。与此同时,公司在内部成立商学院,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现在公司有350名员工,研发人员就有100多名。”
人才战略换来的是一串串成果: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直流电源智能监控系统、IMS3000智能监控系统软件、输电线路通道可视化系统等高端产品相继问世;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公司先后承担了4项国家级科技计划、4项省级科技计划、6项市级科技计划,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60余件、山东名牌产品1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件,12款产品通过山东省科技厅、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公司还承担了国家电网首批智能化变电站试点项目,并参与了国网公司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调试大纲的起草工作。
智洋电气由此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力量支撑,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50%左右,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18年,公司的订单一举突破3亿元。
将人工智能引入电力智能运维
2018年,对于智洋电气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年初,公司接到了国家电网的一个电话,问能不能承担一个“急难险重”的任务——参与上合青岛峰会的电力保障工作。“这是山东省级别最高的保电任务,以往只有国家电网下属的公司或者上市公司才有资格参与。”刘国永自豪地说,为此,智洋电气成立了保电小组,并向青岛派出了最精锐的力量,参与保障任务的员工一度多达80余人。
最终,智洋电气圆满完成了这项任务。随后,公司又全程参与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暨尼山论坛的保电工作。
如果说这几项任务的圆满完成让智洋电气站上了电力智能运维管理领域的更高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则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18年10月,智洋电气和山东大学合作成立了山大-智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在电力行业智能运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探索相关领域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此,智洋电气提供1000万元作为校企项目横向合作经费。
“人工智能系统,就像人的学习认知过程一样,它自己具备学习能力。一开始它对隐患的识别率较低,但随着自身学习时间的增长,最终会完全代替人工,几乎可以100%识别隐患。”刘国永说,为了让记者切身体会人工智能的魅力,他特意带领记者参观了智洋电气通道可视化远程巡视系统。工作人员轻轻触摸系统,远在千里之外的供电线路实景展现在眼前,系统自动识别的隐患清晰可见。据了解,高压输电线路最怕附近有施工的吊车,以往使用人工巡查,每个月最多也就巡查两次,而智洋电气这套设备,可随时对沿线进行监控。更重要的是,匹配人工智能系统之后,随时可以发现沿线的隐患并向工作人员报警。
“大数据时代,变电、输电、配电环节的智能管理领域市场空间很大,人工智能技术将对电力智能运维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刘国永表示,智洋电气面对新的机会、新的挑战将全力以赴,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