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了解到,其发布的《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酒类不合格1批次:福建大利家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2月4日生产的四特酒,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不合格,初检机构为南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复检机构为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而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相关规定,白酒中不得检出甜蜜素。
据了解,甜蜜素,学名为环乙基氨基磺酸钠,属于非营养型合成甜味剂,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中的规定,甜蜜素可以在酱菜腐乳类、凉果类、蜜饯凉果类、带壳烘焙类和炒制瓜子类等五大类食品中限量使用,但在白酒生产过程中,明确不允许添加甜蜜素。
据相关市场监管人员表示,消费者如果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饮料或其他非法添加甜蜜素的产品,可能会因摄入过量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据四特酒官网介绍,该公司创建于1952年,前身为国营樟树酒厂,1983年更名为江西樟树四特酒厂,2005年改制为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四特酒目前主要产品有四特年份酒系列、四特东方韵系列、四特印象系列、四特特香经典系列、四特星级酒系列等。
延伸阅读:
什么是甜蜜素?
甜蜜素,其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常用的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至40倍,而价格却仅为蔗糖的三分之一。它是国家允许的甜味剂,作为食品甜味剂被广泛的用于清凉饮料、果汁、冰淇淋、糕点、果脯蜜饯食品当中。
据悉,甜蜜素于1937年由一个美国学生首先发现并申请专利,1949年美国在食品中使用,1960年代上市成为一般性代糖。196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委员会收到有关甜蜜素兑糖精的10:1混合物可致膀胱癌的动物实验证据,不久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即发出了全面禁止使用的命令。英、日、加拿大等国随后也禁用。尽管1973和1982年,艾伯特(Abbott)实验室在多种证明甜蜜素食用安全性的实验报告基础上,两次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请愿希望能恢复甜蜜素的使用,但没有获得批准。目前,承认甜蜜素甜味剂地位的国家和地区有超过55个,包括中国在内。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告诉记者,正常使用的甜蜜素是安全的,不会有危害。据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甜蜜素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11mg/kg?bw。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体重60kg的消费者来说,即使每天都吃到甜蜜素,只要其每天摄入量不超过660mg,就不会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而基本上大家并不会吃到这个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如果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饮料或其他食品,就会因摄入过量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的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因此从健康角度出发,提倡消费含有天然食糖的食品和饮料。
白酒中为何不允许添加甜蜜素?
甜蜜素是国家允许使用的甜味剂,但是使用范围并没有白酒。按照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甜蜜素属于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禁止在白酒中使用,只能用于配制酒。在白酒中使用甜蜜素就属于超范围添加,属于违法行为。
阮光锋表示,白酒中不能用的原因是,没有工艺必要性。不过假如消费者不小心喝到了添加甜蜜素的白酒,也不需要过度惊慌,因为通常添加的量很少,正常饮用并不会带来安全危害。
对于为何白酒中没有添加甜蜜素的必要性,我们得从白酒自身发出的“甜”说起。据悉,酒中的甜味,主要来源于醇类。特别是多元醇,因甜味来自醇基,当物质的羟基增加,其醇的甜味也增加,多元醇都有甜味基团和助甜基团,比一个醇基的醇要甜得多。酒中甜味主要包括己六醇、丙三醇、丁四醇、戊五醇、氨基酸等醇类物质;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糖类物质;D-氨基酸、D-色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这些多元醇不但产生甜味,还因为它们都是黏稠体,均能给酒中带来丰满的厚感,使白酒口味软绵。
因此优质的白酒,其本身的甜并不需要依靠甜蜜素一类的添加剂。然而仍有不少商家或散装酒小贩为了让白酒的口感更好,会在酒里添加甜蜜素,在此提醒大家,喝酒更要注重酒的质量,别太迷恋酒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