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的关注点都在牡丹花身上,菏泽牡丹品多,种植面积大,有几百年的历史,自古就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说法,可是你知道菏泽牡丹是怎么来的吗?国色天香的牡丹背后是谁在默默地付出?是谁创造了菏泽牡丹的历史?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事,接下来让我们的把镜头转到上个月,看看一个月前这个园子里发生了什么。
每年的三月下旬,大地回春,牡丹吐出嫩芽,孙文海和他的老伙伴们就开始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剪枝拿芽。一个花枝上最多只保留下两个花蕾,花蕾过多就会影响牡丹的长势和花型。曹州百花园占地一百亩,牡丹种植面积六十亩,花农们要在十天左右的时间将这些牡丹修剪一遍。
曹州百花园高级农艺师 孙文海:管理个花啊,在一块比较快乐,在一块说说话,这个活也不重,就是工资很低,一上午二十块钱,俺这个园里干活的,基本上都是六十五岁以上的,六十五岁以下的没有,六十五岁以上甚至到七十岁的都有。
曹州百花园位于牡丹区牡丹办事处百花社区,1958年建园,1982年改建后形成现在的规模,一直归当地村民的集体所有。六十多岁的孙文海是百花园的高级园艺师,从年轻时开始,他就与这个园子形影不离。
曹州百花园高级农艺师 孙文海:这是绿幕隐玉绿牡丹,花蕾的时候是绿色的,盛开的时候是白色的,也是我父亲一生中培育出的绿色品种。
孙文海的父亲孙景玉是菏泽牡丹的一位老专家,有人称他为牡丹届的袁隆平,曹州百花园里有近八百个牡丹品种,超过一半是经孙景玉的手培育出来的。1981年,孙景玉培育的牡丹新品种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景玉,这是国内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牡丹品种。
曹州百花园高级农艺师 孙文海:虽然他老人家不在了,我看见这些牡丹也很高兴,看见它就好像看到我父亲啦,精心护理每天都观察一遍。
孙景玉一年前去世,满园盛开的牡丹见证了他一生的付出。离开了父亲的支持,孙文海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曹州百花园高级农艺师 孙文海:这多少年来我都想跟俺领导反应这个事,找俩年轻点的,文化高点的,这样搞科研啥的也有知识啊,也好理解这个事,现在年轻的都讲究经济效益,不愿意干这。
虽然做一名牡丹园艺师很辛苦,但22年前,刚刚从山东农业大学的刘爱青却主动来到曹州牡丹园。刘爱青是当时园里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但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师学艺。
曹州牡丹园高级工程师 刘爱青:从萌动到它开花,这是啥品种他们都能识别出来了,不见得光开花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个啥品种,它不开花的时候,秋季人家提苗的时候,你不知道啥品种,这样也不行,人家要这个品种,你给人家那个品种,这样会张冠李戴,我们秋季的时候识别品种,这是一个硬性的指标,所以我们这些多向老师傅学习,他们在地里边多了,才能认识清楚了。
刘爱青的师傅赵效崇今年78岁,从年轻时候起,他就是赵楼一代有名的牡丹专家。赵师傅那代人培育的牡丹品种,如今已经遍布曹州牡丹园各个角落。
曹州牡丹园高级工程师 刘爱青:解放以后六十年代的时候,这些园区农民他们有一个培育高峰期,选育出来了一些品种,再加上那个时期发展得比较快,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八几年以后,那又是一个高峰期,在各个园区都踊跃地去培育新品种,又出了一大批几百个品种,从八十年代至今陆续的,每一年都有几十个上百个品种出现。
菏泽牡丹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享有盛名,历代花农通过自然杂交的方式,培育出了大量的牡丹新品种,经过数百年积累,菏泽牡丹种植面积国内最大,品种国内最多,“曹州牡丹甲天下”名副其实。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菏泽牡丹研究院院长成仿云:菏泽牡丹的特点,或者说它的一个发展基础是老百姓,老百姓创造了今天大家都热爱的牡丹花,老百姓他们最初种这些东西,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还是经济的原因,他们种了以后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利益,从祖辈上来说维持生活,另一个是他们在这里面,确实建立了跟牡丹的感情,他们非常喜欢它,所以就不断地培育,一代一代的传承,但是传承过程里面现在就存在一些,它的优点也好 它的不足也好,传承过程里面现代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在这里面就注入了,一些科技方面的东西有些少。
一代代花农为菏泽牡丹积累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但菏泽牡丹要保住优势地位,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个被护栏围起来的角落是曹州牡丹园的苗圃基地,这些牡丹虽然看起来参差不齐,但它们都是历经十几年培育出的牡丹新品。刘爱青和其他园艺师通过观察它们的生长性状,以确定是否进行繁育推广。
曹州牡丹园高级工程师 刘爱青:这是“彩云”发出来的叶,叶蓓有很多的毛 幼芽很红,长势特别快 一年生枝能长五六十公分,花瓣挺硬的 做切花挺好的一个品种。
在曹州百花园内,一株以孙文海名字命名的牡丹新品种展露芳容,父子俩同时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牡丹在国内绝无仅有。和父亲自然杂交的景玉牡丹不同,这株文海牡丹是通过定向杂交的方式培育的。
曹州百花园高级农艺师 孙文海:这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品种,叫文海牡丹,这一棵就是文海牡丹。定向杂交就是给长势好的花色花型,搞切花或者搞盆栽的 各有用途的,向这方面发展。
曹州牡丹园高级工程师 刘爱青:延长花期这一块,花瓣的质地 厚度,再一个要适合市场的需求,要培育一批适合切花的品种,有方向有目的地去培育。
近年来,我国其他牡丹种植区以及科研机构在培育牡丹新品种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菏泽牡丹的地位受到挑战。身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科研人员,刘爱青也感受到了压力。
曹州牡丹园高级工程师 刘爱青:现在来说花色方面咱国内这些品种,相当于黄色不黄,绿色不太绿,黑色不太黑的这种状态所以菏泽我觉得下一步也需要逐步地创造条件来增加丰富我们的品种。
面对挑战,传承了四百多年的菏泽牡丹亟需注入新的力量。2016年,菏泽学院将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更名为牡丹学院,2018年,菏泽学院、牡丹区政府和北京林业大学联合成立了菏泽牡丹研究院。
菏泽学院牡丹学院院长 朱道玉:整个学校的博士不到二百人,我们学院有42位博士,因为我们全校的博士靠技艺人才的优势,再加上我们仪器设备的优势,来做牡丹研究可能出成果要快。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博导 菏泽牡丹研究院院长 成仿云:菏泽牡丹产业最终要不断持续地发展,就是要在品种培育上有突破,那如何突破呢,其实现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要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十一到十三年才能培育一个品种,所以这么长的周期,一定要有专门的学术机构,政府要支持这些工作长期地做。
这株牡丹就是著名的牡丹王,它在这里已经默默生活了四百年时间。有人说四百年了,牡丹才长这么大吗,其实这棵牡丹已经经历了几度轮回。牡丹的枝干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时间就会枯死,但是根上还会发出新芽来,新芽取代旧枝又会长成一棵新牡丹。大家可以看一下,牡丹王根部又发出了新枝,牡丹王新一轮的生命接力又开始了。另外,孙文海培育出的文海牡丹,就是拿这棵牡丹王做的父本,看来,虽然四百岁了,牡丹王仍然充满了活力。菏泽牡丹也必定会像它一样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