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李波
“2018年11月,我成为一名‘第一村医’。来到沂源北官庄村后,我与村医齐大夫到村委了解村里基本情况。北官庄村560户、1560口人,29户贫困户,其中6户返贫,23户未脱贫。”4月10日,淄博市第六人民医院派驻沂源县鲁村镇的“第一村医”刘洋告诉记者,淄博市卫健委提出“打造卫生强市、建设健康淄博,绝不让一个人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掉队”的工作目标,在全国率先推出“第一村医”创新机制。
刘洋说,医疗优质资源下沉,职责是加强医疗器械等投入,这是硬件的投入。而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就是软件投入。“村民的健康是我们‘第一村医’的头等大事,我们不但要提升基层医疗的硬件设施,更要提升基层村医的医疗水平,打个比方就是要把‘救命金针’留在村里。”
4月10日,“第一村医”刘洋(中)在北官庄村给村民测量血压。
一件隔离衣的深意
村医在农村是群众的健康守护者,村医的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健康。驻沂源县鲁村镇“第一村医”刘洋、刘持明、丁宏伟和周帅等人发现村医存在形象、规范、业务等方面的问题后,积极与市卫健委驻月庄村“第一书记”邹宗强交流沟通,制定了“软件不软”——“第一村医”助力软件提升计划。
淄博市第六人民医院驻鲁村镇“第一村医”刘洋和刘持明向院领导汇报了具体的情况,经过领导研究和商议后,该院特意制作12套短袖和长袖隔离衣赠予6名村医,助力村医软件提升。
“这不是一身衣服的简单问题。”刘洋告诉记者,村医在村中有着多重角色,当穿上隔离衣时代表的是医生,体现的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这身服装是医生形象的一部分,可以给患者带来信任和温暖,在就诊过程中,让医生增加自己的身份意识。“这身隔离衣不仅代表的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更是有创操作及无菌操作的要求。”
淄博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尚波和工会主席宋俊华来到鲁村一村和上头庄村,向乡村医生赠送了隔离衣,树立了村医在医疗行业及百姓心中的形象,让村医们更加敬畏这份职业,日常医疗行为更加规范化。
救命金针度与人
刘洋告诉记者,他们“第一村医”在日常工作中,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好对村医的传帮带,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及规范化操作等,切实做到“未病有防范、患病有保障”,为群众健康安全筑起保护屏障。
2月28日,刘洋和刘持明带领齐高山、唐守银、齐周山、刘东等4名当地村医,来到派出单位——淄博市第六人民医院,对临床诊疗相关业务进行参观学习。
为确保本次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两名“第一村医”与派驻村和覆盖村的几名村医进行了仔细沟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需求,并将这一想法向医院领导进行了汇报。对于两名“第一村医”的创新想法,医院领导非常支持,通过医务科进行了协调安排。
在孙成俊副院长和医务科、门诊部等职能科室负责人陪同下,现场参观和学习交流活动随即展开。大家先后参观了检验科、皮肤科、急诊科、手足外科、职业病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与科主任和值班医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外二科殷平慧医生正在处理一例小儿手外伤,大家仔细观摩了整个换药包扎过程。正在门诊值班的外一科副主任岳教民为大家详细讲解了采用“封闭”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适应症。急诊科主任欧小龙、护士长王庆慧与村医们交流探讨了心跳骤停、气管异物、输液反应、一氧化碳中毒等急危重症的急救知识。职业病二科主任田东为几名村医讲解了急性中毒的相关知识。
向偏远村镇派驻“第一村医”,是淄博市卫生健康委推进健康扶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有效举措。通过几个月的帮扶工作,刘洋发现,村医是基层医疗工作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承担者,是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神”,他们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到医院参观学习,有利于开阔村医的工作视野,提升村医的业务水平。刘洋他们积极组织本次活动,是对健康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做法,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体现。
“第一村医”的使命
刘洋告诉记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他发现村民健康知识比较缺乏。在为鲁村一村85岁的刘奶奶测血压时,刘洋发现老人血压偏高,嘱咐老人按时吃药,定期测血压。“俗话说病从口入,在这里非常典型,很多疾病是吃出来的,我们在走访过程中,时刻不忘提醒村民低盐、低糖、低油饮食。”刘奶奶的二儿子因儿时患有脊髓灰质炎致双下肢瘫痪,刘洋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其制定锻炼方案,教刘奶奶帮儿子在床上锻炼双下肢肌力,预防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村民普遍医疗知识缺乏,我们‘第一村医’通过入户走访,能及时把最新的一些医疗方案、医疗知识,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冬春季是流感高发时期,由于今年过年期间天气变化较大,空气比较干燥,加之过年期间串门拜年及聚会等多种原因,导致患流感的人比往年多。
刘洋在鲁村镇中心卫生院为输液患者们讲解流感预防措施及知识,叮嘱村民做好个人防护,还没有接种流感疫苗的人要尽快接种,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尽可能少去人多、拥挤的室内,避免交叉感染。此外要坚持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这样才能做到防病大于治,减少患病。
刘洋说,“第一村医”让他有了扎根基层的难得经历,“除了给村民送医送药,还要把最新的医疗成果和经验送到村民炕头上,让更多健康的理念和医疗知识惠及农村大众,让偏远地区的村民也能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这就是我们‘第一村医’所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