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启示
上世纪90年代,我先后5次到沈鹏先生家里拜访、请教书法,那时他住在东单东堂子胡同57号人民美术出版社家属院内。沈先生清瘦儒雅,平易近人,每次去他家里,都先聊会家常,让我很快消除了拘束感。随后我打开习作请他指点,他看的很仔细、很认真,提意见时话不多却简洁精准、切中要害,让我受益良多。记得有一次看完作品,他说了这样一段话:“看一部电影,或读一本书、听一场讲座,内容不可能全都记住,但能记住触动你的一句话或一个故事,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就足够了。”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段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与沈鹏先生(右)
善学者进
王镛先生是当代富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诗书画印均有较高造诣,在国内艺术界享有盛名。2006年我在中国书法院进修学习时,他担任中国书法院院长。当时书法院设有三个研修班,每班30余人,王先生一般是每周二到校指导。记得他每次到教室,都静静地看学生临帖,面带笑容却很少说话,有时破天荒地说上一两句,很快会在我们同学间传成经典。
2007年元旦,我组织书法院全体同学搞了一次元旦联欢晚会。王先生与常务副院长李胜洪先生以及石开、曾翔等十多位老师应邀参加,并在晚会结束后一块就餐。酒过三巡,气氛热烈起来。趁着大家高兴,我讲了一段关于王先生的轶事:上世纪90年代初王先生举办书法培训班,有次他到教室连续看了五六位学生的临帖,一句话也没说。当他要离开时,有位学生抱怨:“王老师你来了也不给我们指导一下?”他不紧不慢地说:“你面对那么好的老师,都找不到毛病,我说了你也不明白!”讲完,我笑着对王先生说:“这个故事在我们同学间流传很久了,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王先生微微一笑:“有这回事。那句话虽然重了些,却触动了他,后来这位同学进步很快”,他接着又说,善学善悟才能进步。
与王镛先生(左)、李胜洪先生(中)
力在字中
2000年初冬,我在中国美院学习期间,白砥先生为我们讲授汉隶书法课。有次上课结束后,白先生提议带大家到附近公园郊游。同学们难得放松一次,都非常高兴,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刚到公园,白先生忽然停住脚步,指着不远处的一棵梧桐说:你们看那树枝,多像张迁碑的线条!他进一步解释说:“虽然树叶落尽,但它始终有一种生机、生命和力量在里面,我们写书法也应当有这种感觉。”仔细观看那根树枝,我醍醐灌顶,感慨良多。
近作欣赏:
翟永华
1962年生于山东省东明县。先后研修于中国美院、中国书法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菏泽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菏泽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菏泽市政协委员,菏泽书法研究会副会长,菏泽新闻书画院副院长,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曹州艺术馆馆长。书法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六、七、八届全国展等二十余次国家级重大书法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