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正在抢修黄河渡口
1947年3月,国民党政府违背“先复堤后堵口”协议,滚滚黄河水流入渤海区,很多村庄被淹没在滔滔河水之中。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反动派蓄意挑起内战。为了配合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蒋介石以“黄河归故”为名,提前强堵花园口口门,妄图以水代兵,分割、淹没我解放区,重演历史悲剧。
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2月成立黄河堵复工程局,3月1日开始花园口堵口工程,当时,黄河改道已达八年,由于河道久不过水,獾鼠洞穴遍布,堤坝残破不堪。
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河故道两岸军民创建了冀鲁豫解放区和渤海解放区,故道河床内的土地大部分垦为农田,有60万人在其中耕作生息。如不先复堤和迁移居民而堵口引黄归故,解放区势必沦为新的黄泛区。
为粉碎敌人的阴谋,在此期间,1946年4月15日,渤海区行署发布训令指出,“国民党政府已进行堵口,黄河归故势在必行。若不早提防,可能被其所害。”5月21日,渤海区行署指示延河各县,迅速修造码头、渡口及船只,以防水到有碍交通。
为迎接黄河归故,粉碎国民党政府妄图水淹解放区的阴谋,解放区沿黄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复堤自救反蒋治黄”运动。1946年5月22日,渤海区修治黄河工程总指挥部发出联字第一号指示:“为了治黄工作的顺利进行,渤海区行署成立河务局(后即改称山东省河务局),河务局在沿黄各县设办事处。”
山东省河务局成立后,山东省政府任命江衍坤为局长、王宜之为副局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纪元,山东人民治黄的事业自此起步。
1946年6月8日,渤海区行政公署指示:“治黄工程为目前最紧急之工作,为加强黄河修防工作,沿黄各县办事处应成为常设机构……河务局已正式成立(驻蒲台县城)……今后各办事处应直接对其负责,建立垂直系统。”
渤海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复堤工程。当年5月27日,渤海区相继动员组织沿黄19个县的20万民工上堤,并号召沿黄群众贡献修险所需砖石、秫秸等料物,开始了大规模的复堤工程。至6月中旬,修补河堤残缺、填塞河沟兽穴初步工程大体完成。至7月下旬,全区完成土方416万方,第一期复堤工程大部完成,故道大堤得到初步恢复。
该工程自5月底动工,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蒋军袭击破坏中,共修做土方289万立方米,修险用砖石1.8万余立方米,柳枝480万斤,用工348万个,残堤修复原状,普遍加高1米。同时修筑了垦利西冯、利津南岭子以下新堤140公里以及蒲台县麻湾堵口新堤和皇坝加修。
蒋介石为了实现以水代兵的阴谋,于1947年3月15日堵复花园口口门,黄河水全部向解放区内故道流去,滚滚浊流几天内流入渤海区,全区河道5天内涨水4米以上。
1947年8月,黄河归故后的第一个汛期。黄河多次涨水,渤海区43处险工相继出险。在抢险物料极度匮乏,敌人不断破坏的情势之下,渤海区党政军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全力以赴毫不畏惧,20万民工昼夜在600华里的黄河大堤上奋勇抢险,沿黄群众积极开展了献砖献石活动。
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紧张抢险、迁民、反特、防空斗争,终于控制了各处险情,打退了敌人的骚扰袭击,保住了黄河堤防安全,战胜了黄河归故后的第一次洪水,保卫了渤海解放区,为抗击黄河大汛打下坚实的基础。
1947年5月,山东省河务局由蒲台县城迁往黄河北岸滨县(今滨州市滨城区)孙家楼村,分散在村内闲置空房及老百姓的家中,测绘训练班随局机关驻在附近的雷孟贾村,在交通、通讯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反蒋治黄斗争。这时河务局增设了航运科,建立了造船厂和船只运输队,负责造船和水上运输任务。
为了战争的需要,还在惠民大清河镇、滨县张肖堂、蒲台道旭等分别成立渡口航运管理所,在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和苏北解放区时,对军民紧急转移、抢渡黄河和支援战争起到了很大作用。
1947年8月山东省河务局转移到利津县三大王村,局机关各个部门分散住在老百姓家中,与群众打成一片。1947年12月,钱正英从渤海区行署赴三大王村,被任命为副局长(当时最年轻的副局长),王宜之调回行署另有任用。
随着刘邓大军抢渡黄河,实行战略反攻,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1948年2月,山东省黄河河务局由利津县三大王村迁往滨县(今滨州市滨城区)山柳杜村。
1948年凌汛期间,汛情严重,滨县张肖堂水位比1947年伏汛最高水位还高出1.09米,水流靠堤出险,经昼夜奋力抢护,化险为夷。此年春修任务繁重,修筑各项土方工程256.4万立方米,整修秸埽318段,动用秸苇柳枝2766万斤,砖石坝317段,连同秸埽护根共用砖石3.2万立方米,共用民工133.9万工日,支付工资粮1033.3万斤,并筹运备防秸料1628.7万斤,砖石5.6万立方米,共支付秋粮3700万斤及19亿元(北海币),为战胜洪水打下了较好基础。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1949年3月25日,山东省河务局又从滨县山柳杜村迁往杨忠县(今惠民县)姜家楼村。就是在姜楼成功地组织了防御1949年黄河大洪水的斗争。
《惠民地区黄河志》记载,1949年10月24日,汛期发生7次洪水,第五次最大,洛口水位达到32.33米,流量7410立方米每秒,河水漫滩,大堤偎水,堤防漏洞、管涌、渗水险情迭出,险工埽坝接连掉蛰坍塌,险情十分危机。沿黄党政军民总动员,全区组织20万防汛大军巡堤查水,抢险堵漏,运送料物,顽强奋战,终于力挽狂澜,取得防汛全面胜利。12月21日,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在驻地惠济县姜家楼举行安澜庆功大会。
1948年9月26日,济南解放后的第三天,山东省河务局派崔光进、吴洪宾、葛行、李怀亭等同志进入济南市接收国民政府山东修防处的工作。对修防处原有职工119人,10天内登记92人,全部安排了工作。许多工程技术、财会人员前赴省河务局住地姜家楼,充实了省河务局机关各职能部门。
到1949年,山东省河务局所管辖的除渤海区沿黄各县河务部门外,还包括鲁中区有关县、济南市以及由冀鲁豫区移交山东省河务局领导的河西、齐禹河务部门(后改为齐河、长清。)
1950年4月6日,山东省河务局由惠济县(杨忠县改为惠济县)姜家楼迁至济南市经五路小纬四路四十六号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