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任灵芝
通讯员 赵伟 董亚茹
晨报淄博4月2日讯 今天上午,在清明节来临之际,由淄博市红十字会、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卫健委举办的“大爱无彊 生命永恒”2019年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追思公祭活动在龙山陵园举行。
上午9点左右,马京来到龙山陵园,站在遗体捐献纪念碑前凝视着。2018年11月17日,他的父亲马维圻去世,“父亲履行了承诺,将遗体和角膜捐献了。”马京告诉记者,2007年4月,81岁的父亲和76岁的母亲结婚50周年,两位老人用一个特殊的方式纪念金婚,他们填好了捐献遗体和角膜志愿书,“父母约定,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捐献角膜帮助有眼疾的人复明。”2014年,马京的母亲季良玉去世,履行了承诺,捐献了遗体和角膜。“父母一直用言行影响着我们,我也有一个愿望,死后捐献遗体和角膜。”马京说。
捐献遗体和角膜,捐献者的博爱之举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影响周围人的。记者了解到,淄博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登记工作始于2003年,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工作始于2010年,截至目前,全市实现遗体捐献48例、角膜捐献85例、器官捐献8例,这些捐献者中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不满一个月。他们来自社会各界,既有党政领导干部,也有专家、学者,更有普通市民、群众,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境界和情怀。
淄博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爱军指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参与下,淄博市及各区县红十字会登记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446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75人,为推动医学教育、疾病研究、有效救治眼疾及重症患者做出了积极贡献。遗体、器官捐献者奉献了生命最后的礼物,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