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一则新闻引发热议——在北京一羽毛球馆内,一名运动者突发心脏病,现场幸遇多名医生抢救脱离危险,事后医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场馆内配备的AED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其实,就在今年的德州两会上,也有委员提议在全市普及AED,提高全民自救意识。什么是AED?这种设备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德州的普及状况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关键时刻能救命被称“救命神器”
3月25日晚上8点多,6位协和医生正在东单羽毛球馆打球,发现隔壁篮球场一中年男性突然倒地。6位医生赶紧飞奔过去,发现是心跳骤停,随即呼叫120,同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球馆里正好配备了自动除颤仪(AED),先后除颤四次,复苏总计十余分钟,终于转为自主心律。120赶到后迅速将病人转到就近医院急诊,半个多小时后病人苏醒并能够正常说话。“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此事后,点赞留言最多的一条是“现场配备AED比遇到协和医生还要幸运,公共场所AED普及势在必行”。据记者了解,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因为能对心脏病突发患者有效进行“黄金4分钟”的急救,因此又被称为救命神器。
在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猝死病例超过50万例,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人出现心脏骤停,发病率居全球各国之首,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仅约1%。作为用于抢救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的常用设备,AED除颤器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效果显著,在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使用AED是迄今公认的院前制止心源性猝死有效方法。
德州公共场所暂无AED
由于AED能发挥的作用明显,2006年起,北京、上海、杭州、大连等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部分地铁站、国际会议中心、体育场馆、游泳馆等公共场所陆续配备了AED,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市在公共场所也开始配备AED。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德州市区范围内暂时没有配备该设备。
今年德州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李玉芳提交了关于《全市普及AED配置,提高全民自救意识》的提案,据李玉芳介绍,目前AED在国内的配置时间短,设备价格较高,进口设备3万元左右一台,国产设备价格1万元左右,市场占有率低且未在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市民等中形成普遍知晓和认同。
同时,市民普遍缺乏科学的急救知识,尤其是心源性猝死及其抢救方法,网络等新媒体的健康教育手段虽然多种多样,但少有对AED的宣传推广,公众对AED更加陌生。据了解,目前在一些配备AED的城市,由于很多市民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存在“想用不会用”的尴尬,这也反映了急救培训有待普及。
AED怎么配,谁来配?
尽管AED仍不被广大市民所熟知,但由于其在关键时刻发挥的关键作用,所以多地都在普及过程中。
在武汉,有商场自购配备了AED,通过其提升商场的竞争力和人性化服务,并对员工进行了专业培训,确保在救命的黄金时刻实施及时、正确、有效的救护。
瑞安市通过卫生部门、红十字会和医疗设备公司合作,在车站、广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投放AED,并成立了专门的志愿者队伍。
在无锡等地,则更多采用的是爱心企业与红十字会等机构联合,通过爱心捐赠的形式,为公共场所配备AED设备。
李玉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市可参考外地这些城市,尽快试点推广AED,并加大急救常识的培训,增强百姓的急救意识,提高全社会自救互救能力。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