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是为了纪念临沂城的两次解放而命名的。1938年4月18日,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临沂城。1945年8月17日,八路军包围了临沂城,经过了2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于9月11日上午7时,临沂城第一次宣布解放。参战部队举行了庄严的入城仪式,浩浩荡荡地开进临沂城。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驻在临沂的华东局、新四军、山东省府、鲁南行署等机关主动撤出,二月,国民党占据了临沂城。1948年10月10日,临沂城再度解放。1958年,地、县两级团委发共青团员及青年,对该路进行了义务整修,当时命名为共青团路。1980年地名普查中,为了纪念临沂城的光辉历史,故更名为“解放路”。
洪水淹没了解放路沂河老桥(1987)
八十年代的解放路基本分四段,从最东头沂河至沂州路,叫东关。和解放路相接的是老沂河桥,听说是日本鬼子盘踞临沂时修的。桥很窄,也很矮,每逢夏天发洪水,沂河水满布几公里的河面,就把桥面淹没了,附近好多市民就站在河堤上看洪水。偶尔有几个胆大的,听不进老人劝阻,硬着头皮从桥上过。桥上的河水超过膝盖,河水湍急,一不留心就被洪水冲走。
紧靠着河堤的是地区运输公司,那是临沂最大的国营企业,养着上千号人。不但有着十几处车站和修理厂,自己还有放电影的大礼堂,每到星期天,东关的居民就一块挤在大礼堂里看电影。
路两边是土产杂品小门头 (1987年)
沂州路往西至沂蒙路,马路两边全是土产杂品和白铁加工的小门头,是临沂土产杂品最集中的地方。什么水舀子、铁簸箕、煤球炉子、烟筒拐脖,以及镰、锄、头、锨,绳索、水桶、凉席子等等应有尽有。除了这些土杂门头,一些修理铺也夹杂其中。
从沂蒙路至临西一路,是当时临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八十年代临沂商业两大巨头是临沂纺织品站和临沂供销社,他们相互竞争,互不服气。分别在解放路盖了两座五层的临沂人民商场和钟楼大厦,几乎成了临沂的名片,那时候来临沂的人,这两个地方是必到之处。特别是钟楼大厦更是引人注目,硕大的钟表高耸在楼顶,不但夜里闪着幽幽的蓝光,到点还能敲打出东方红的音乐来。这两家商场为了拉拢顾客,经常采用降价销售的形式吸引市民,经常看到排着长队的市民争相购买那些过期和便宜的商品,成了解放路上的一景。
解放路上早期的发廊 (1985年)
解放路在当时就是时尚的晴雨表,好多时髦商品,流行样式,都在这些商店里最早展示。路边那些理发店,一夜之间变成了发廊。以前只在画报和电影里看到的卷毛女郎,也开始在临沂羞答答地露面了。紧跟着有一些大胆的,不顾男人的强烈反对,溜到发廊里,偷偷地烫个鸡窝头,引来男人一通臭骂……
临沂长途汽车站 (1982年)
从临西一路往西,就属于西郊了。零星分布着乡镇企业局和新新影剧院和中医院等单位。从临西五路往西,基本上就是农村了,间杂着临沂劳改队和红旗车辆厂等几个省直单位。
西郊最热闹的就是长途汽车站,这是临沂地区最大的车站,每天有几十班发往全省各地的长途汽车。每天凌晨天不亮就有旅客坐车,一直到晚上黑天才结束。我的一个亲戚就在车站工作,每天过着“月亮当灯星作伴,两头不见太阳面”的日子,看着他天天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家,累的连晚饭都懒得吃,倒头便睡。
解放路东头的沂河 (1981年)
解放路东桥洞(1985)
解放路上的杂品店(1985年)
全临沂最集中的杂品一条街(1985年)
解放路杂品店的孩子 (1985年)
解放路上卖衣服的摊子 (1987年)
解放路上的钟表修理店 (1986年)
解放路上的临沂警备区 (1985年)
在解放路西段赶集的农民(1983年)
西郊的解放路(1986年)
解放路上进城的父子(1984年)
解放路上王羲之塑像(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