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苏和盯着电脑屏幕,此时店里的骆驼奶已经销售了好几单,他赶紧打了一个电话,通知300公里以外的牧民老陈备货。
“苏和,驼奶到咯!”下午4点,苏和听到楼下的吆喝,立马下楼。停在门口的是一辆客运巴士,载着十几号人。苏和向司机道了声谢,就把驼奶拎下了车。
沙漠之中的牧民挤好鲜奶,放上客运巴士,跟司机打声招呼,驼奶便运到了苏和所在的阿拉善左旗县城。苏和将收到的驼奶做杀菌处理,然后分装打包,发到全国的消费者手里。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西部,这里到处是草原戈壁。当地牧民家家户户养骆驼。一是因为环境适宜,二是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以前人们大量养骆驼,出租给运货的商人。因此,有了“骆驼之乡“的美誉。
八年前,苏和开了一家“沙漠骆驼驿站”的淘宝店。将当地的骆驼肉、骆驼奶,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骆驼背上的童年
苏和是在骆驼背上长大的。小时候,骆驼是交通工具,是食物,是家里必不可少的经济来源。
同样,骆驼也哺育了这群沙漠人民。用它的奶、它的毛发、它的肉。
由于地处沙漠,苏和所在的阿拉善左旗,并没有丰富的食物可供食用。苏和的家里,每到过年,都会宰杀一头成年骆驼,得来的肉就有400斤。
让包邮区人民尝一口骆驼肉
2011年,苏和在内蒙古包头的一个铁矿上工作。在大量的体力活之后,他最喜欢做的,就是逛逛手机网页,从网上淘一些宝贝。
一次,他在淘宝上浏览到了销售牛肉的信息。心想,家乡的骆驼肉,是否也能卖通过网络,卖到全国各地?让包邮区的江浙人也尝一尝大西北的风味。
在左旗,有一个骆驼屠宰场,所有销往市场的骆驼,都会牵到那里去宰杀。“小时候,一头骆驼卖200元。”苏和说,如今骆驼肉虽然涨价了,但在线下,一年的销量毕竟有限,靠卖骆驼为生的牧民们,还是相当艰难的。
起初,苏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淘宝上兼职开了一家“沙漠骆驼驿站”的淘宝店。有订单了,他就去牧民那里买骆驼肉,然后发给买家。
“骆驼肉能吃吗?”
刚开淘宝店时,苏和总会被进店的消费者这样询问。“有的买家以为,我们的骆驼是野生的,还有的人怀疑是保护动物。面对这样的消费者,我们只能慢慢教育他们。”
有一次,桃子在苏和的店里直接下单了一斤驼峰肉。第一次骆驼驼峰,收到货后,桃子看到一整坨肥肉,瞬间就愤怒了。“买回来的驼峰,里面居然好多肥肉,被坑了!”桃子在评论区留言说。
苏和有些无奈,互联网扩大了消费者的范围,很多过去没有吃过骆驼肉的顾客,都涌进了店里。他们起初只是抱着尝尝鲜的心态,却其实并不了解这道来自阿拉善的“传统美食”。
面对这种客人,他只能在评论区耐心地普及相关的知识。“驼峰里的确是脂肪,但却是胶质脂肪,也是骆驼营养最丰富的部位。”
一桶桶驼奶发往全国各地
互联网的普及,让苏和一下子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他坚信,只要有足够的奶源,在淘宝上就一定有销路。
苏和在地图上圈出附近的牧民,一一拜访,说服牧民参与进来。同时,苏和还制定了挤奶规则:必须要新鲜的奶,并且要在干净的环境下挤奶,再做杀菌处理。
一开始,有一些几个牧民觉得挤驼奶麻烦,拒绝了苏和的计划。苏和只跟15个牧民达成了合作。
然而,网络上的买家对驼奶的接受程度,甚至比骆驼肉的更高。 “很多沿海城市的中高端消费者,都成了店里的老顾客。”
通过牧民收集到的驼奶,搭载着乡镇间的客车,来到苏和所在的左旗县城。一桶桶驼奶被苏和杀菌、分装、打包,通过顺丰快递,发往全国。
“有时候,一天要卖出100多斤驼奶,一家牧民肯定挤不出来,就需要打给好几家,通知他们赶单。”渐渐地,苏和打开了局面。这几年,苏和店里的驼奶销量,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他合作的牧民,也增长到了45位。
“最远的牧民老陈,离县城有300多公里。驼奶通常要过大半天,才能到达县城。”苏和说,前两年,老陈还主动找到他要求合作,把他们家的驼奶卖到网络上去。“
“搭伙“卖驼奶的牧民,每年多了4万元收入
跟苏和“搭伙”卖驼奶的人越来越多。在淘宝店卖驼奶,更成了牧民们额外的收入来源。
加入苏和的合作社后,老陈家的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老陈家养着100多头骆驼。过去,全家的生计,全都指望着销售骆驼肉。一头重量在500KG左右的成年骆驼,能卖出5000多元。销路好的情况下,老陈家一年能卖出10头骆驼。一年的总收入大约有5万多元。
与苏和合作后,老陈平均每天给苏和供20多斤驼奶,一年下来,能卖出几千斤驼奶,净增了3万多元,几乎相当于收入翻了一翻。
“以前,大部分牧民的收入来源都是销售骆驼肉,驼奶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收入项目,每年可以为家里多挣3-4万元。”
在左旗县,苏和的淘宝店已经小有名气。开店8年,苏和一共销售出了50多吨驼奶,400多吨驼肉。接受骆驼肉的消费者,也从沙漠周边城市,辐射到了沿海地区。”最远的一笔订单,来自广州。“
“骆驼奶的营养价值很高,特别适合体弱多病的人, 比如像糖尿病患者。”苏和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互联网,骆驼奶能像牛奶一样,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
前年,县城里的客服小莉和打包员小李中专毕业后,慕名来到苏和的店里工作。相比出去闯荡,他们更愿意留在家乡。
如今,左旗县城有不少人,追着苏和的脚步,开出了自己的淘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