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临沂从一个“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小城,
蜕变成为直接影响全国、
辐射全球的国际商贸城市,
有人把它称之为“临沂奇迹”,
也有人把它归功于沂蒙精神。
近日,《临沂新闻》
推出《天下临商》特别报道,
带您去触摸那些
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的鲜活形象,
探索临沂商城
从起源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天下临商》特别报道之一临沂城的“第一批商人”
(临沂新闻出品)
每天早上7点半,55岁的曹允花都会准时出现在位于华丰国际服装城的店铺里。从早上7点半到下午5点钟,曹允花一直在店铺中忙碌着。自1978年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卖服装开始,她已经和服装打了整整四十年的交道。
曹匀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时候一冷了就是一天光跺着脚去卖货,现在你看这个空调设施,冬天也有空调,夏天也有空调。来提货的人也觉得很享受很舒服。以前那房间很小,别说客户了,就是老板也捞不着喝点茶。”
如同很多白手起家的临沂本地商人一样,曹匀花经商的初衷也是迫不得已。1978年,曹匀花和同村的乡亲们迫于生计,转赴东北学了些做衣服的手艺回来。在家里偷偷做些衣服,逢集或者去城里换些钱花。
曹匀花说:“我哥哥就卖货嘛,我就跟着他上莒县啊莒南啊,推着自行车在那里住着......”
在当时,这样的行为是被严令禁止的。私自从事商品的生产、销售,被称为投机倒把。对投机倒把的处理,可以从没收罚款一直到判刑收监。然而,严厉的打击并没有杜绝曹匀花和她的乡亲们贩运小商品的行为。
曹匀花说:“那时候货也很低档,就是那种小地摊货。一来了(工商管理)拿税的,看拿税的都跑。凡是出摊的,一收拾在底下拿包袱包着就跑。”
那些年里,猫鼠游戏就这样不停地上演着。直到一些人的到来,让当时临沂的主政者们必须做出一个抉择。临沂百脑汇数码科技广场,位于市区通达路中段的繁华商圈内。
相对于家喻户晓的百脑汇,它背后的投资人黄开林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今年55岁的黄开林是福建莆田人,同时也是最早一批来临沂经商的南方人。改革开放初期,正是他们的到来,催生了临沂本地猫鼠游戏的变化。
临沂市商城管委会党工委书记 仉天青说:“改革开放之初,有很多的南方人来到临沂做生意。当时主要是浙江、福建和江苏的商人比较多。这些南方人的到来,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紧缺的物资,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他们先进的理念和解放的思想。那么我们当地人通过向他们学习,和他们一起做生意,互相融合。从而培育出来我们临沂商城的第一批商人。”
最早一批南方来的商人们满怀憧憬,住进了临沂长途汽车站旁边的东方红旅社。他们从南方的乡镇企业中购进布匹,在旅社门口批发。面对从南方刮来的这股强风,临沂的主政者们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是增加打击力度,还是放任自由?是顾忌国家政策,还是考虑百姓生活?当时的临沂地委不得不把这个问题,摆到了常委会的议事日程上。让农民进城经商,没有布票直接经营布匹......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但经过激烈的交锋,临沂地委最终还是顺时应势,做出了当时很艰难,而现在看来又很正确的历史决定。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教授 黄秀海说:“他们通过解放思想认为早晚有一天会放开(市场),布匹市场要放开。所以决定在我们全区筹建第一家纺织品专业批发市场。这在当时全省是第一家,全国是第三家。”
从禁止私自从事商品的生产、销售到放开布匹市场,临沂城的市场变迁迈出了第一步,本地第一批商人应运而生。时代在发展,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