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蒲泫奇 报道
晨报淄博3月19日讯 在大街上收到讲座传单,如期到指定地点听“大医院知名教授”讲课,然后买回一大堆宣称可“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很多老年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家住张店区新华工贸小区的孙先生已退休近20年,5年前的一次车祸让他的左腿落下了病,80岁高龄的他也已多种慢性病缠身。2018年7月份,孙先生在小区外的街上收到了一份保健品讲座传单,对方宣传可以进行免费体检,并且从北京请医术高明的教授前来讲课。孙先生报名后没几天就收到了听课通知,随后他带着老伴来到听课地点。工作人员首先对他俩进行了尿常规检查,并且在检查时不断宣传所用的设备如何先进,检查结果会直接传到北京某大医院,交给专家诊断。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孙先生的老伴一切正常,而孙先生却被工作人员确诊为:“患癌先兆”。
看到这个结果孙先生有点慌了神,在工作人员的鼓动和专家“包治百病”的宣传下,他当场就拿了产品——两盒端粒多肽软胶囊,每盒4900元。由于没带太多现金,工作人员很“贴心”地送货上门并陪同取款,孙先生总共花了9800元。记者经查询得知,孙先生购买的产品某购物网站上只卖1580元。吃了几个月的产品,孙先生认为身体并没有得到任何好转,前段时间还经历了一次重感冒。
第二次购买的过程与前一次差不多,这一次孙先生花了8000元购买了两盒“鹿筋3D活性肽”。记者看到,在包装盒的背面清楚地印着该产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孙先生说如果他知道不是药品这一次他肯定不会买,但这次听课时工作人员根本就没让他们仔细地看产品,孙先生是看到很多人在买,他也就跟着买了。
现在孙先生已经醒悟过来了,他想在此提醒其他老年人,不要相信所谓保健品能治病的说法,浪费钱不说,把身子吃出病来更是得不偿失。
山东杰盟律师事务所律师郎丰林表示,保健品不是药品,承诺有疗效都是骗人的,也是违反广告法的。他建议老年人不要轻信所谓保健品疗效的宣传,按照需要到正规的商店购买保健品或者去药店购买药品,并注意保存相关的单据和购买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