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中为张秀夫。
“太想念老战友们了,能与老战友再度重逢,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3月11日下午,《沂蒙晚报》的广告综合业务部热线接到了一位来自上海、73岁王思兵先生的电话求助,希望通过《沂蒙晚报》寻找失联48年的老战友张秀夫先生,帮他完成重聚梦。
王思兵生用一口浓郁的上海话介绍,他是原广空司令部转业上海的,现在在空域(上海)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工作。1971年,他与战友们在广州军区空军五七干校二连劳动。“有一次,我在手机微信上看到广州的一位老战友转发了一篇《追着花香行走的人》的文章,写的就是1971年我们一起在广西鹿寨五七干校二连劳动的事情。”王思兵告诉记者,“我对那时的记忆非常深刻,是遇到的山东老乡放蜂的故事。‘连队东面是千亩木薯地,木薯地尽北头有一条生产路,供车辆运输和人员通行,路北挨着石榴河,石榴河两岸有千亩槐树林。三四月份,一树树洋槐花都咕噜噜开了,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似一串串晶玉酒盅。有一对随着花香奔波的放蜂人从远方迁移到这片如雪似雾的花海中,支起帐篷,几十个蜂箱摆成一片,几块石头支起一个锅灶。班长刘广智出于好奇,约我一起去看蜜蜂做蜜。’”
王思兵说,“这个写文章的战友叫张学夫,是空军35师的。二连指导员赫修林,连长王德华也是35师的。虽然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我的战友张学夫经常写文章,现在可能在临沂市罗庄区,希望沂蒙晚报能帮助我找到这位失散多年、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战友。”
远在上海的王思兵。
接到王思兵的求助电话后,沂蒙晚报广告综合业务部姚希升非常重视,立即联系罗庄区文联。由于罗庄区文联更换电话号码了,姚希升通过114查号台,联系上了罗庄区委宣传部,最终,找到了罗庄区文联的办公电话。在联系的过程中,找战友心切的王思兵又让姚希升加上了他的微信。当姚希升联系罗庄区文联的时候,接电话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好熟悉王思兵说的战友,他告诉姚希升,王思兵说的战友不叫张学夫,而是叫张秀夫,经常写文章,现在在罗庄区通达路东永盛门附近的医院坐诊。
11日下午6时10分,姚希升专程赶到位于通达路东侧的罗庄永盛医院。医院的工作人员告知,张秀夫大夫这两天因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的。随后,姚希升要来了张秀夫的手机号码,打通张秀夫的手机说明情况后,开始他不相信,一个劲地问这个人是谁。等到把他们在广西干校的经历说给他后,他激动得不得了。随后,姚希升把王思兵的电话给了张秀夫。
“我太高兴了!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了。我用的是老年机,不能加微信,随后,我自己会联系老战友。”张秀夫说,“虽然我们已半个多世纪没有对方的音讯,但思念却一直在我心中,特别是我转业回到地方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思念之情越来越深,盼望着有生之年还能再见见老战友们。”
“近日,我身体抱恙,需要休养。等到养好身体之后,一定和战友们约在一起聚聚。”张秀夫说。
其余的临沂老战友你们在哪里?
记者获悉,王思兵还有几位临沂老战友仍无音讯,想通过沂蒙晚报帮忙协助查找。“由于时间太久远了,我有个战友,姓黄或姓王,名叫雪峰,是原临沂市沂东指挥部开车的司机,1965年3月参军。与我同在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汽车连的还有战友孙兴国,可能在临沂市东调指挥部,是搞水利建设的。太想念老战友们了!与老战友再度重逢,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
沂蒙晚报记者 袁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