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文思
通讯员 连传鹏 李海荣
不法分子打着“亲情牌”“健康牌”“免费牌”“专家牌”等骗取老人财物……尽管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不断查处,但有关老年人买保健品上当的事情仍层出不穷。这里面有哪些门道?
周村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个私经济服务中心主任连传鹏结合多年的执法经验,向记者揭秘了目前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背后的“四张牌”。
老年保健品主打“亲情牌”
“亲情营销”是一些保健品推销员常用的手段,许多推销员甚至一上门就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帮老人做家务、陪聊。一对老人称,不同保健品营销公司的十几名推销员频繁家访,有时送些便宜的面粉、水果。有的推销员甚至跪在地上给老人涂精油、做按摩。有的推销员提出让老人不要听子女的劝阻,子女不让买保健品,是因为想等着老人的“遗产”。“亲情营销”瞄准了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痛点,送来包治百病的“神药”或医疗器械,老年人被其蒙蔽。
打出包治百病的“健康牌”
夸大宣传保健品、保健器械的效果,故意模糊药品与保健食品的概念,甚至宣称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慢性病也能治愈,迎合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有很多老年人平时缩衣节食,舍不得掏钱买吃的、穿的,而是不惜花重金购买保健品,将毕生的养老钱都投进去。
以“免费牌”吸引上钩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组织旅游”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夸大产品功效,甚至声称“根治百病”。有的活动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一些保健品销售现场的火爆景象,大部分是精心策划的营销噱头。骗子利用各种头衔进行包装,夸大产品效果,运用“送礼物”“返利”等手段引诱老年人掏钱购买。
利用“专家牌”开展讲座
部分不法商家利用所谓的专家做宣传,通过专家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打消老年人顾虑。为了宣传保健产品的效果,主讲人往往被冠以国家高级营养顾问、军医老专家等各种头衔。为了让老年人对产品深信不疑,主讲人在宣传方面大做文章,为产品销售做足铺垫。
提醒老年人要远离“情感陷阱”
对此,淄博市消保委发布老年人消费警示:
树立正确的保健观。针对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不要轻信“专家坐诊”“高科技产品”,应到正规医院就医,到正规药店买药,到证照齐全、有固定经营场地的正规商店购买保健品。
远离“感情陷阱”。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亲情。掌握一个原则,总盯着你的钱想帮你花钱、帮你理财的,都不能轻信,一定看好自己的钱袋子。
力戒好奇心、不贪小便宜。遇到“免费体检”“赠送小礼品”“免费旅游”及销售所谓“高科技产品”“包治百病”保健品等,坚决不为小恩小惠所动,不参与、不购买。
增强维权意识。购买商品要索取发票,一旦合法权益被侵害,不要自认倒霉,应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除了向商家讨回公道,还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公安机关等反映举报,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