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大代表、德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 季桂起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四个自信”的理论,其中之一是文化自信。而要建立文化自信,必须要发掘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董仲舒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提出弘扬儒家文化精神,重视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也提到了对董仲舒思想的重视。自2007年《关于复建德州“董子读书台”的议案》作为德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一号议案获得通过后,德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市委、市政府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决策部署,开始复建董子读书台。与此相配套,兆光集团投资近10亿元建设了董子文化街、七星美食街和董子书院。当前已建成了享誉京津冀鲁,景观优美、文化内涵深厚、文化产业集聚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但尚存在功能配套不够完善,产业优势发挥不力,文化和旅游产业不强的问题,急需高起点规划,加大投入,补齐短板,政企同力,把董子文化园建成国际化儒学研究基地、5A级文化旅游景区、链条完善的文化产业特色小镇。
一、董子文化园发展现状:董子文化园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一代大儒董子——董仲舒命名,东与国家级减河湿地公园相连,西与长河公园相接,总占地近800亩。景区拥有厚重雄伟的董子读书台、江南园林的董子书院、黛瓦白墙的董子文化街、汉风唐韵的董子园步行街、秦淮风情的七星美食街和董子巷等建筑群,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内涵深厚,董子文化街集聚名人书画、红木家具、传统工艺、非遗文化、影视传媒等文化产业经营机构330余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
董子文化园依托董子书院、董子读书台等设施,联合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德州市委宣传部、德州学院等学术机构,每年举办“德文化论坛暨董仲舒学术研讨会”,来自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国内院校、社科机构及日本、韩国研究董子、儒学的教授、学者约30人参加论坛。定期举办儒学讲堂、国学讲座、地域文化讲座,配合实施“传统文化振兴工程”,举办春节庙会、元宵节花灯会、端午节无我茶会、中秋节赏月雅集等文化活动;每年举办“汉服吟诵”“书画鉴赏讲座”“中国式茶道传习”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20余场次,参与受众1000多人次。每天早、晚有近10支太极拳、太极剑、旗袍秀、广场舞队伍100多人在园区广场、河边活动,修心养性、其乐融融。工笔画院、华韵古筝等十多家艺术培训机构培养了人才、提升了市民、学生的文化素养;园区以开放、融合、创新、务实的董子文化为特色,将董子“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髓融入运营,入驻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形成命运共同体,充满发展的正能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集聚式发展促进了人才提高和企业发展,园区内企业、行业间互利共生、融合发展。园区设有近千平米的文创孵化空间,集聚了德州市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曲艺家协会等市级文化艺术协会10余个。鲁绣、刻瓷、德州黑陶、金丝彩贴、木刻刀笔书画等10余个各级非遗项目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展,培养了姚向东、刘欣、唐万武等年轻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齐鲁文化之星、德州文化英才20余人,设有“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非遗研培工作站”。拥有红木家具、根雕奇石商户20余家,书法、美术、古筝、舞蹈等文化培训机构20余家,16家传媒影视企业入驻,影视产业形成剧本创作、演员海选、表演培训、演员经纪、摄制制作、发行推广产业链条,园区引进省内知名美术馆、画廊20余家,30多名著名书画家设立工作室,书画艺术产业形成文房销售、书画创作、装裱修复、展览拍卖完整的产业链条。
董子文化园建有春秋舫、聚贤阁、董子书院、董子读书台、“三策固本”牌坊等自然、人文景观,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处、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3处。园区充分利用产业资源和景观设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联合国家级减河湿地公园、辅助非遗项目策划文化互动体验,打造了“画舫生态游”、“文化体验游”等游线产品。每年举办来自京津冀鲁及全国各地书画家、美术院校师生的各类书画展、摄影展、收藏展等40余场,举办春秋两季书画艺术品拍卖会4-6场,在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打造了“中国·德州董子文化街庙会”“中国·德州董子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文化活动。文化节事活动每年吸引百万来自京、津、冀、鲁、豫等地的文化爱好者、消费者前来观光、消费、交流,间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物流、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提高了本地市民的文化品位,促进了德州同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交流,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间接经济效益逾20亿元。
目前,董子文化园凭借鲜明的董子文化特色、优美的经营环境、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和丰富的文化、商贸产业资源,已经发展成为德州市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高地,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收藏文化示范基地”“全国诚信示范市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重点服务业街区”“山东省优秀休闲购物街区”“山东省最受欢迎的文化消费地标”等称号。
二、董子文化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董子文化园区取得了以上成绩,但相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的园区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缺陷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规模不足、功能配套有待完善。董仲舒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之一,是德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德州历史上曾经有“董子读书台”“董子书院”“董子祠”,史称“三董”,董子思想的研究、传播和成果转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董子文化园的灵魂工程,因此需复建“三董”,完善载体,扩大空间,弥补不足。随着董子文化街、七星美食街等市场不断繁荣、活跃,目前330余家文化产业机构利用了现有房屋的95%以上,引进市场主体、继续发挥文化产业集聚优势的空间载体有限。从规模上看,目前的文化园区区域较狭窄,游览观光功能发挥不够,没有形成供大量游客游览休闲的场所。空间结构也不够合理,缺少满足游客多方面观光需求的功能设施,游客进出园区存在较多不便。
2.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程度较低。董子文化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柳湖、春秋舫、安德亭、聚贤阁、繁露广场、董子书院、董子读书台、“三策固本”牌坊等景观、设施均融入了董子文化和德州地域文化的元素,但是文化内涵的阐述、传播力度不够。董子文化街内集聚的黑陶、书画、影视、斑斓瓷、金丝彩贴等文化艺术品和文化服务业众多,可转化为文化观光、体验的资源非常丰富,从2018年起,董子文化街借助文化惠民消费季的契机,辅助园区企业策划了“黑陶陶吧体验”“釉下彩装饰体验”“走进影棚体验”等项目,但是目前体验项目未能常态化融入观光旅游线路,形成丰富的线路产品。董子文化园拥有繁露广场、董子文化广场等设施,2018年开始建设“画舫游园服务中心”,但是停车场、休憩区、集散中心、游船码头和体验大厅、旅游产品展示大厅等设施的缺失导致无法形成完成的旅游体验线路和旅游产品。
3.影响力有待提高,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发挥。德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自古以来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资源,是德州实现跨越发展的最大优势。2019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德州、聊城、东营、滨州等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年,《全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积极推进全市文化产业与京津文化产业全面对接,重点加强德州董子文化街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与京津的合作发展”。虽然董子文化园在书画、影视、文化会展和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在省内外从业者和有关专家、学者等研究领域形成一定的知名度,但尚未在全省和京、津、冀地区游客、百姓间形成认知,产业资源的对接利用、旅游观光吸引力远远不够,距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三、改造与完善董子文化园功能的意义:基于以上理由,改造与完善董子文化园功能势在必行,这对于德州打造鲁西北、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德州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德州的文化地位与品位,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都具有重要意义。
1.进一步打造德州的文化名片,提升董子文化园的文化产业地位,打造董子文化园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功能得到改造与完善后,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好的观光、休闲与旅游景区,同时丰富文化园对市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明素养的内容。
3.能够进一步带动董子文化园周边服务业的发展,丰富经开区中心区域的业态,培育这一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4.改造与完善的成功经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德州的文化产业发展,为产业结构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建议:
完善“三董”建筑群,扩大董子文化园规模、补齐文化体验游短板、完善园区配套功能,进一步推动董子文化园繁荣发展,在推动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设想如下:
一、在不改变用地性质,不减少绿化面积的前提下,将现董子文化园东南的绿地规划为文化园的一部分,按照文化园的整体布局要求与功能需要,统一进行策划、设计和建设,形成更为完整的大型文化园区,丰富文化园区的功能,尤其是加强其文化旅游功能。
二、在美化、绿化的基础上增加与董子文化密切相关的建筑设施,秉承“闹中取静、水系为脉、承载文化”理念,在董子文化园东南角(现苗圃地块)补充建设董子祠,完善“三董”建筑群,建设“园区客厅”。规划建设董子祠(董子纪念馆)、国学研究院(繁露书院)以及市民文化休闲广场、游客集散中心。
三、依据历史建设“牌坊群”、“德州窑”、“青龙桥”、“竹竿巷”、“寒绿胡同”、“乾隆饮马井”等历史文化建筑,挖掘中国历史上首位状元孙伏伽的文化内涵,与董子“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相结合,建设重要景点“德州状元府”和“不窥园”建筑面积2万㎡,打造德州民俗文化街。
四、在东方红路开辟董子文化园南大门(德州日报社斜对面)以及相应的停车区,建设与现有文化园道路相连接的通道,在文化园内形成循环通行的园内交通,完善从该大门入口中经园内各景点到董子读书台最后由董子文化街出口的游园线路。
五、美化、绿化区域以栽种花木为主,点缀适当绿地和景观小品,重点规划建设“春秋”、“繁露”两个园内景点,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特色景致的观光效果。特备是在春季能够形成大面积的花海,满足人们出行游玩的需求。
六、经过调研了解,基于董子文化园东南角地块现状,建议在建设时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采取混合所有制的投资模式,政府以土地参股,兆光集团投资地面建设,建成后的设施、景观和房屋等与现有的设施、建筑一并运营,对运营收益进行分成。二是将土地以“文化用地”性质划拨给德州董子文化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德州董子文化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寻找投资商投资建设。因建设构想中多数内容为配套设施和景观,无法直接产生效益,为弥补建设投资,可在沙王河东岸建设一条民俗文化街,由投资机构出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