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政协委员、德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王德胜
历史上的德州,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大运河水,让德州与京津冀一脉相通,血肉相连。一度成为世人向往的“燕齐都会”“人文飚起,名卿蝉联”。大运河的断航,直接破坏了社会产业链、生态链,经济发展出现断层,导致繁华落幕。前不久,冯骥才先生痛心的提到德州:在发展和建设当中,城市里面的历史街区板块基本上完全没有了,她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名城。
国家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予了沿岸8省34市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各地都在争抢。北京市已经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京津冀运河旅游通航;天津的旅游通航工程已经开工;沧州多个项目近期完工,沿运河旅游景观初步连点成线;就连与我们一步之遥的衡水景县,也谋划了总投资248亿元的43个重点项目,并在京津举行了专题宣传推介活动。
相对而言,我们并不占先机。从现有项目看,并未能跳出通常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小景观”观念的窠臼,未能鲜明凸显德州段大运河独特的文化魅力,很难具备承接国家亿级资金的能力;从大规划上看,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德州的项目不多,分量不重。2018年12月12日,京杭运河黄河以北航段研究报告会召开,德州也有相关部门参会,但很可惜,我们拿得出手的东西不多。大运河是德州的兴衰之脉,加大开发,刻不容缓,时不我待。为此建议:
以岔河为中心,北起新河桥,西南至四女寺水利枢纽全力打造大运河生态文化谷。该项目主要涉及德城区黄河涯镇的耿李杨社区、四新社区、漳卫新社区的7个村,占地面积约7000亩,其中村庄占地1000亩。总体设计理念应该是观赏大运河景观带,体验民风民俗风情,感受历史文化魅力。重点突出四项工作。
一、延展岔河两侧快速路,直达四女寺水利枢纽。岔河开挖于1972年,是卫运河重要的分水河,其治理改造已经非常成熟。2004年竣工的锦绣川风景区已经融入了市民生活中,2014年通车的岔河快速路已经成为沟通城区南北的主干道,2018年,更是投资1.6亿元,对堤顶路和沿线进行了改造升级。如今的岔河已形成了长约10公里的水面、河滩、堤顶、快速路相融合的立体型生态景观长廊。目前,岔河快速路于官屯立交工程已完工,延伸至四女寺风景区没有难度。一旦工程通车,不仅彻底缓解101省道、105国道拥堵问题,更会成为解决德州主城区西南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金钥匙,加速武城、夏津发展。
二、将岔河南岸定位为历史文化街区,再现明初民生风貌,强化体验功能。这一片区域,诞生了德州有记录的最早的南湖书院、有一门八进士卢家宅院、更有明初72座古官窑遗址。600年前,这里烧制的大青砖用来建设了德州城,烧制的贡砖运往北京,建设了故宫、北京城墙和长城。这里,更是历史上德州西瓜的主产区,目前万亩桃园、葡萄酒庄景区、黑陶制作景区已初具规模。
三、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区。将岔河北岸定位为以设计、网络交易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博物馆、艺术馆全范畴的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交易产业集群区,目前的黄河涯漫城项目、耿李杨项目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和盘活,郁金香、牡丹等园区将大放异彩。
四、因地制宜,打造文化亮点。岔河与运河的中间地带,重点发展生态种植、生态旅游、生态健身、婚纱摄影、影视拍摄等项目,特别是漳卫南运河的野生白鹭公园,将成为亮点。结合文化谷的休闲、旅游、观光、购物等,强化娱乐功能,增设水上游览、娱乐项目,强化运河夜景视觉效果的高科技灯光秀。让大运河成为可游、可读、可赏的生命之河、旅游之河、城市之脉。
2017年国务院批复的《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岔河黄河涯区块为城市规划区。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该区块的着力程度明显不如东部高铁片区。原因显而易见,缺乏项目支撑。我们相信,大运河生态文化谷的建设,将彻底解决这一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不仅不弱于新地段,甚至能实现换道超车,实现城区两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