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现河厂建立管线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未雨绸缪超前防范穿孔风险
3月11日上午,在东营区南一路上,曲卫杰和同事正在沿着外输管线记录相关数据,用于制作更换管线的可研报告。
作为胜利油田现河厂现河庄采油管理区指挥中心主任,曲卫杰最近“摊”上一个“大活”,要制作26公里外输管线更换的可研报告,预计耗资2000多万元。
“这些管线已经进入红色预警阶段,必须换。”曲卫杰说得斩钉截铁。这一判断的依据,是现河厂正在研发完善的管线分级分类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生产技术科副科长郑同兴说。
现河厂不少油水井位于居民小区、市政工程、园林中,集输管网与市政管网、重点河流交错、并行,一旦穿孔发现处置不及时,极易引发安全环保事件。“只要是半夜接到电话,90%都是因为穿孔。”曲卫杰坦言。
以前,穿孔台账由人工记录,存在资料录入不及时、统计不规范、穿孔位置记录不准确等问题,“管线‘病历’经常失真走样,长此以往,管线的‘健康情况’就成了一笔糊涂账,不利于管理和分析。”郑同兴深有感触。
油田职代会指出,要推动绿色企业创建。建立分级分类管线数据库,就是现河厂提升风险管控水平,践行“绿色企业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
现河厂根据管线所处位置、人员密集程度、周边水域、市政管网等情况,将敏感区域分为8级,根据敏感区域设置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将传统管线数据与PCS深度融合,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直观查看管线的串联、合走、单走情况,清楚了解各个节点加热炉、混输泵的运行状态,让管线数据在网上“活”起来。
管线数据“活”起来,是为了现场员工用起来。现河厂在PCS手机端中增加管线穿孔汇报模块,员工在现场通过PCS手机端即可上传照片、录像等影像资料,录入穿孔地点、地面附着物、敏感源描述等数据内容,管理区指挥中心可以通过手机定位到穿孔点的地理位置,使移动终端与指挥系统互联互通,减少传递层级,提高运行效率,真正实现了“信息多跑路、员工少跑腿”。
获得第一手资料后,系统就会综合分析管线寿命、破损程度、敏感区域等级、穿孔次数等数据,按红橙黄绿进行色标分类,为研判分析提供重要依据。而现河厂9家管理区均为新型采油管理区,享有充分的资金使用权限,可以“用打酱油的钱买醋”,自行选择重点管线超前更换,防患于未然。
“随着数据库的丰富完善,系统会越来越‘聪明’,对管线问题的研判也将更加精准。”厂长路智勇信心满满,“接下来我们会通过奖惩杠杆,鼓励大家多用‘四化’,提升风险管控水平,全力筑牢城中油田绿色企业新阵地。”
通讯员:孟 涛 王 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