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寨村在新班子上任之前评定的72户贫困户中,有68户是错评,只有4户是真正的贫困户。低保户146户大部分是买卖得来的。”日前,媒体披露了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葛店乡薛寨村以往在扶贫领域中的乱象——“贫困户靠关系,低保靠买卖”。(2月1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低保是针对生活困难家庭的一种“兜底保障”,也是他们维持生存的最低保障,让那些经济上“贫瘠”的人也能够感受到政府的温暖,这样的低保政策对群众而言是“福音”,只是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低保成买卖的问题。
“贫困户靠关系,低保靠买卖”,只要关系好,只有你有钱,低保对象就是你,这显然与低保设定的初衷是不相吻合的,这样的低保反而成为了一些人的“腐利”,损害了贫困群众的实际利益。
现在的低保与以往不他,对于获得低保名额的人,除了经济上的帮扶以外,还有很多政策上的支持,而正是这些“好处”让一些人眼花,想方设法地获得低保名额,也让一些干部窥见了一条发财的“密道”。
党员就不要想发财,发财就不要党员。“低保走样”的背后正是官员“发财梦”的呈现,这样的低保已经成为一些党员干部谋取利益的工具,也让低保政策打折,让困难群众更加艰难。
“低保政策走样”的背后既有监督的短板,更重要的是官念的不正,不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而是把权力当成自己敛财的工具,正是这种错误的官念,让他们不断地蚕食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即便最终这些干部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怪现象背后的真问题,只有摆正观念,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才能够让低保政策不打折地落实,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感。(文/吴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