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政协常委、民进德州市委主委 陈晓强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真实写照。现在,改革开放已经掀开了新的篇章,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这种形势下我市各类开发区须有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更好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出洪荒伟力。为此,建议:
一、开发区建设需要把创新创业摆在重要位置
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开发区相比,我市部分开发区内生动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和企业外延式扩张。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我市开发区建设必须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把创新创业和“双招双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利用创新创业激发出澎湃动能。首先,发挥好科技人员在开发区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落实好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具体办法,破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使开发区成为科技人员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其次,发挥好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科技创新要素。改革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只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的做法,将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更多企业。加大政府鼓励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让更多企业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些政策。再次,搞好与中关村的协同创新,学习其成功做法,鼓励和支持我市开发区积极对接中关村,深入探索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力争在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实现突破。
二、开发区建设需要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我国60%以上的独角兽企业聚集在京沪深杭四大城市的高新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高新区形成了“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我市很多开发区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点还停留在传统的硬环境上,在满足创新创业需求上存在明显不足。开发区需要把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尽快打通创新创业的“任督二脉”。一是打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构建高效协同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链,解决好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面临的资金难题。探索以政府股权投资、科技创新基金投资等多种金融手段,为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天使投资。二是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对国内外知名众创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的招引力度,建设一批能够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式服务的孵化平台。促进众创空间与传统孵化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众创空间在专业服务方面和传统孵化器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互补。三是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创新创业环境。从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入手,打造好营商环境。
三、开发区建设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
近年来,顺应形势的发展,一些先进地区的开发区管委会成功转型为“有限、服务型”政府机构,在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企业服务创新等方面实现了首创性突破。与此相反,近年来我市部分开发区已经背离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制度设计初衷,管理体制逐步向一般行政区体制回归,机构、职能、人员日益臃肿,社会管理任务繁重,难以专注于区内开发和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原有的活力不断衰减。实现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方面,明确管理机构的角色定位。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功能上应该始终定位于为产业开发和企业发展服务,重点应履行好政策供给、资源集成、创新引导等方面的职能。为此,各级应加强对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统筹协调,逐步理顺开发区与代管乡镇、街道的关系,依据行政区划管理有关规定确定开发区管理机构管辖范围;强化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减少向开发区派驻的部门,使开发区充分依托所在地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集中精力抓好 “双招双引” 和创新创业服务,真正焕发出体制机制活力。另一方面,强化开发区改革创新责任。赋予各类开发区更大的改革创新自主权,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率先探索、先行先试,构建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体系,使开发区切实肩负起走在改革创新最前列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