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今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
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减贫关键词,引来代表委员的点赞。摘掉“穷帽子”的乡亲们过得怎么样?脱贫攻坚进入关键一年,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在基层代表委员们的讲述中,蕴含着一曲曲脱贫“好声音”。(《新华社》3月7日)
从2012年到2017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7000万,相当于每分钟至少有26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减少了153个。创造了中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中国基层的扶贫干部利用自己的智慧,在中国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脱贫佳话。
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扶贫工作来说尤为如此,要准确掌握当地百姓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群众的困难原因,群众的期盼,基层党员干部就必须要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建立准确的困难群众档案。其次要开展市场调查,找准发展的方向,掌握当地的特点和优势,找出制约发展的劣势;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深入调研,发掘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扶贫方案,才能为扶贫工作打下基础。
精准扶贫要真抓实干。在基层开展扶贫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实,扶贫不同于其他工作,在贫困群众面前做样子、走形式,肯定是行不通的,最为典型的就是之前党中央多次提及的数字扶贫,对于上级下达的脱贫任务,很多基层的领导干部为了达到脱贫目的,通过虚报贫困户收入,督促贫困群众签字的形式实现了脱贫,完全达不到真脱贫、脱真贫的要求,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层的扶贫干部还是要真抓实干,在开展扶贫到脱贫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的监测和考核评估,并有措施、有工作做支撑、做保障。
精准扶贫要开拓创新。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在贫困问题上各有特点,现行模式下,仅仅依靠救济式扶贫不能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的处境,要处理好经济开发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扶贫的关系,就必须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开展“互联网+扶贫”、“电商脱贫”、“特色产业扶贫”等一系列的扶贫方式,在输血的同时增加造血功能,让贫困户从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脱贫。(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