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区通常有多少居民?小的有两三千人,大的有上万人。在邹城市凫山街道却有这样一个社区,因是兖矿集团总部所在地,总人口近4万人,成为了全山东省人口规模最大的社区。而王玉平就是这个大社区的带头人——凫山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我就想踏踏实实为群众做点事。”王玉平这样总结了自己30年的工作。自1987年在凫山居委会担任通讯员以来,他做过联防队长、材料员、卫生队队长,干过流动站长、计生主任,到2009年成立凫山路社区以后,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玉平对社区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视群众为亲人,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突出成绩。凫山路社区先后荣获山东省卫生先进社区、山东省文明社区、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AAA社区、山东省志愿服务“4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济宁市文明社区、济宁市和谐社区、综合考核一等奖、五个好党支部等荣誉。
以党建为基础
构筑社区工作大格局
作为一个新型城市社区,凫山路社区又是相对特殊的,地处兖矿集团机关驻地,辖23家单位28个住宅小区1.21万户,其中90%以上的居民均是兖矿职工及家属。如何打开工作新局面,王玉平以党建工作为突破,在“大党委”的创建工作中,王玉平多次对接兖矿集团,汇总出辖区内103个党支部的名称、书记、负责人及联系电话,并制作了布点图,打造了凫山路社区“99+区域化党建联盟”;随后积极探索工作模式,打造出党建品牌“吹拉弹唱”四步曲(即吹响党建建设引领曲、拉响民生共议和谐曲、弹响地企共建交响曲、唱响和谐一家文明曲)。目前,凫山路社区“大党委”已有双管党员3300余名,基本实现了社区党员全覆盖,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活动共办、党员共管、服务共抓的新局面。
在此基础上,他打造“1+3×3+N”社会治理模式,推行网格化、精细化服务。根据社区所辖范围、人口密度、分布特点等情况,以500户左右为标准,将辖区划分为22个网格,并将党支部建立在网格中,形成“社区党委—片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有力推动了社区工作与党建工作同步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
实现群众办事零距离
“近年来,社区环境大变化,服务保障也很好,群众生活很安逸,无论是兖矿职工还是地方居民都赞不绝口。”居民张均田满意地说。
2009年,王玉平当选社区书记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带着全体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走访。12000多户居民、近4万人口,他们带着“明白纸”挨家挨户跑到。“您家里有啥困难没解决?您对社区工作有啥不满意,给多提点建议……”几个月的时间下来,王玉平的腿跑肿了、嗓子哑了、嘴皮子磨破了,但群众对社区的满意度却持续提升了.
社区居民程芳,小时候在房顶上晒粮食掉了下来,导致高位截瘫,全家人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赚钱,母亲也有重病在身,生活十分贫困。老王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不仅给她办理了低保,而且逢年过节都去她家中慰问。“社区的工作者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得到了大家这么多的关心,感到心里很温暖。”程芳说道。
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王玉平还积极动员社区党员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并建设了360余平方米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和党群服务中心,收集了各项便民电话号码多达500多个,社区事务已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以幸福为指向
让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志愿服务工作是社区工作的有益补充,也一直是凫山路社区的特色和亮点。2017年,作为济宁市和谐使者的王玉平成立了邹城市第一家专业的社工服务机构“晨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社区日常服务中不能覆盖到的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服务,推动社区治理更专业、更全面发展。
“老王不仅给我们艺术团提供了场地,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舞台。”兖矿离退中心三所的南云宝老师对王玉平更是非常敬佩。当时南云宝老师的艺术团很小,由于没有合适的活动室,使得一群有才艺和爱心的人很少能聚在一起活动。王玉平在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及时与兖矿离退中心对接,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并邀请南云宝加入到社区的“晨光”志愿者队伍。目前,社区已经组建了以“晨光”党员志愿者为龙头的多支服务队伍,志愿者人数已达2000余人,每月5日,定期开展入户帮扶活动;每个月的15号,准时走进养老院,走进社区的各个小区、广场,风雨无阻地开展“晨光”大剧场活动。
“社区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要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感受到党的好政策,过上幸福好生活!”王玉平说这是他的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现如今社区里的居民谈起王玉平,都会竖起大拇指,他用脚步丈量社区的边边角角,用真情感悟社区的万家灯火,用心灵聆听社区的民意心声,用行动书写出了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