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深圳华强北长期以来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但是这几年,关于华强北风光不再的报道持续见于各大媒体,华强北到底怎么了?网上流传的“空铺潮”是否属实?手机通信产业转型、电商冲击、高租金的影响有多大?
档口9个变2个的黄老板:产业、封街、电商冲击大
2000年赛格广场裙楼投入使用,一至八层汇聚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知名品牌电子元器件,电脑整机及配件,以及通信、家电、视听类电子产品。同年,黄老板在赛格广场开下第一间店,主要销售相机和配件。2008年至2010年期间,相机处在销售的高峰期,黄老板在赛格广场租下9个档口。
公开资料显示,鼎盛时期,华强北电子专业市场多达36家,经营商户26252户,年销售额实现3000亿元,是全国经营商户最多、产品最全、销售额最高的电子商业街区。
“2008至2010年,相机处在销售的高峰期,一个月最高的营业额是1000多万,现在一年都收不到1000多万,那时候,忙到五六点钟才吃中午饭,晚上经常忙到八九点。”黄老板表示。
华强北开始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随着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迅速发展,电子产品交易逐渐向线上转移,各电商平台为抢占市场不断进行网上促销,华强北实体店销量下降,部分华强北的商家开始转移到线上销售产品,将店铺从华强北搬至其他地方。
看到电商对华强北电子元器件市场带来的影响,仨猫网创始人赖伟胜着手打造仨猫网,截至去年年底,仨猫网注册电子企业用户超过1万家,APP、小程序月访问量超过100万次,撮合交易额达到上亿元。
2013年也是华强北人流急转下降的重要时间节点,受修建地铁影响,华强北开始对主要干道进行长达4年的封路,人流量骤降,大量商家生意受影响被迫搬离华强北。
云创智谷运营招商总监李元政认为,华强北修地铁封路是人流量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而电子商务的兴起则加速了华强北实体电子交易的没落。
2017年,地铁开通也未能挽救华强北的衰落之势。“修地铁期间对客流量确实有所影响,人现在都不来买东西了,不知道为什么,就包括卖笔记本的,往年都是排着队买单,现在也是非常冷清。”黄老板说。如今,黄老板的9个相机档口,只剩下两下,“计划今年再关掉一个”。
但显然把所有原因都归结于地铁封路也不客观。“以手机市场为例,华强北是出名的‘翻版机研发中心’,随着智能机技术不断进步,模仿难度变大,很多模仿出来的机子达不到要求,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仿冒的代价太大,华强北仿冒机子变少了,华强北的企业有一个淘汰的过程,很多产业链在华强北也没有了生命力。”华强北商会会长黄建跃说。
“空铺潮”真相如何?租金没涨,需求消失了
作为亚洲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中心,曾经的华强北“一铺难求”,各大商城人满为患,甚至有铺位售价突破30万元每平方米,有人靠着投资铺位发家致富。
“华强北做小柜台的人,以前拿到柜台的很多都发了财。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柜台价格下跌,一手的都没亏,但是,炒柜台的人就亏了。”黄建跃说。
华强北“空铺潮”的现象在2012年便已存在,在走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转型和降价已成为华强北各大商场的主旋律,人流量不断向少数商城集中,商铺则从高层向低层搬迁,越往上人流量越少,空置的档口越多。大量数码商城同类竞争,在出租率不断下降,租金不断下调的压力下,为应对空铺带来的压力,部分商城开始谋求向商贸转型,引进美容、服装等其他产业。
“我们对面的铺位2017年空了半年,换成了联想,又换成了做高端数码相框的,做不到三个月,每个月都亏损,又换了一家做矿机的,数字货币跌得厉害,卖矿机的也退租了。如今赛格电子市场流动散客较少,多数商铺以批发老客户为主,如果入驻之前没有固定客源,前期经营会有较大压力。像我这样的老商铺,我认识的,可能就只找得到五六家。”黄老板说。
对于解决客户的问题,仨猫网给出了答案,如今的仨猫网上,汇集了数千家电子类厂商与经销商,华强北的商户纷纷入驻开网店,他们说,相比淘宝等平台,仨猫网免费入驻、海量厂商与客户订单资源,无疑是当下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