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应该是化解矛盾的角色,基层信访干部却时常在实际工作中成为新的“矛盾点”。“有的群众,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就认为是信访部门的问题,是信访人员不作为。实际上,信访部门只是受理问题的‘窗口’单位,推动解决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基层信访干部坦言,如今,信访工作中有三怕:一怕上级施加的压力太大,二怕部分群众的诉求太高,三怕解决问题的手段太有限。(《半月谈网》3月1日)
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每个信访部门,信访工作人员的职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些群众能抛开法律道德,肆意妄为。随着几年来一些群众的信访意识的不断加强,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让信访干部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一是有的地方,将群众越级、进京上访等列入“一票否决”事项,凡是出现相关问题,取消乡镇评优评先资格,甚至追究信访责任人的责任,这使得基层干部始终紧绷一根弦,在处理问题都小心翼翼,但是现实情况总是得不到理解,一些群众还执意把问题放大;二是部分群众的诉求太高,有人成为“上访专业户”,在诉求时往往超过了正常的范围,且不愿意与信访干部沟通交流。有些甚至拿向上级部门上访作为威胁,要求信访部门答应其不合理诉求,这给信访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阻碍,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有限,面对信访问题一些信访干部接待群众,总是虚心的提出建议,认为有些问题通过法律渠道更合适、更有效率,但一些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愿意打官司,依旧是层层上访,使得信访干部有苦难言。
解决好信访问题是持续开展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探索新招,为信访工作者减负已变得迫不及待。首先,可以组织展开对信访工作者的技术培训,从一定程度上振奋他们的精神、让他们正确对待压力,在工作能力上培养他们化解风险和突发情况的能力。其次,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最后就是完善体制机制,为信访部门和信访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推动信访工作格局由“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这样才能改变信访工作的被动局面。(伍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