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方向,强调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中国组织人事报2019年3月4日)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为世界医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骄傲,却是一位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三无人才”。
“培养集聚人才,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要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揽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党的人才政策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拘一格降人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务必要打破“四唯”观念束缚,放开手脚,因地制宜,大力集聚人才,推进人才事业不断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人才事业要不断匹配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切实把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各类人才,从冗杂的程序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彻底释放他们科技创新、理论实践、服务发展的能力,把科学的理论和成果转变成服务社会进步、国家振兴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
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痼疾,根本上还是形式主义在作祟,少数地方党政领导唯业绩马首是瞻,一味看重大项目、大阵仗,什么火热就搞什么,脱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现在一些地方的人才工作就是走了环保的老路子,数据好看了成效却没有,反而劳民伤财抹消了人才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必须坚决抵制的,也是新时代人才工作所不允许的。(文/江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