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菏泽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更加注重开发性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盯紧“黄河滩”,锁定“老病残”,精准施策,稳中求进,畅通了产业、财金、就业、托管、电商和保障等措施,建立了“一村多策、一户多案”的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2018年,共实现8.35万人脱贫,基本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其中,电商扶贫展现新作为。
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曹县五里墩村是全国人大代表王银香的家乡,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乡亲们第一时间收到了村支部书记王银香传来的好消息。
菏泽曹县五里墩村村民张贵合说:“王书记好。”
王银香说:“干啥呢现在?”
张贵合说:“我们在大田里,在大棚里面干活。”
王银香说:“干活了是吧?都有谁在那里啊?”
张贵合说:“你看,好多人。”
王银香说:“都在干活呢。我跟总书记汇报了咱们干的产业,看到了吗?”
张贵合说:“看到了,我们都看了,都感到很振奋。”
王银香说:“总书记对咱们干的工作非常认可,还有提出来乡村振兴,其中第一个就是产业振兴,这就证明这几十年咱走的路是对的,得到总书记的认可了。”
张贵合说:“我们以后会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五里墩村1300多口人,人均2亩多地,如何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让村民增收,五里墩村选了一条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村里把3000亩地统一流转,建起农场和牧场,做生态农业。在村头32栋智能化大棚里,村民正把刚摘下来的菜装车运走。这里的20多种蔬菜,有15个拿到了“有机”认证。
曹县五里墩村村民邵银格说:“送到我们加工车间,去简单的包装,送到城里我们客户手里,不能耽误他们做饭。”
记者说:“这样的菜是不是很贵啊?”
邵银格说:“这个菜是很贵,比市场价要贵上一到两倍,因为我们不打农药不上化肥,对人的身体非常健康。”
记者说:“那你们收入应该还可以吧?”
邵银格说:“收入比外出打工一年要高上两到三万吧。”
过去种地,大肥大水不说,菜的品质也没保障。如今,农场种植的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供给牧场,牧场的畜禽粪便又被加工成有机肥料回到土地,农牧结合,形成了一条每年可以实现税收1300多万元的有机循环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周边1万多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如今,土地流转费、分红加工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多元。
曹县五里墩村村民贾双双说:“国家政策这么好,总书记对我们这么关心,咱要是再干不好,谁也对不起,下一步咱把有机菜种好,为家乡添把力。”
产业扶贫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更给贫困群众带来一项持久性的产业。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攻坚模式,也给贫困群众带来了新希望。
在单县高韦庄镇马寨村扶贫车间,陆春莲正在和工友们一起忙着把新运来的货物搬进车间。车间以膏药及贴剂外加工生产为主。贫困群众在这里通过从事一些劳动强度低的手工活,一个月就能挣2000多块钱。
单县高韦庄镇马寨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曹生说:“现有员工四十七人,贫困户达到十七户,基本达到百分之三十。”
在东明县陆圈镇,投资1000多万元,占地280亩建设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建有大棚80个,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个,其中贫困户80人。
东明县陆圈镇于屯行政村村民刘保华说:“在大棚里干活,一月就是两千多块钱。”
生态农业科技园二期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多元,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人次。
稳步推进黄河滩区迁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就是我市最硬的一根骨头。全市黄河滩区内共居住了182个自然村、14.5万人,给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2018年下半年,鄄城县部分滩区群众告别滩区生活,开启脱贫致富新征程。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搬迁故事。
这个学期,左营乡郭集村在内的8个滩区村的孩子搬进了明亮温暖的教学楼。郭集小学地处鄄城县左营乡黄河滩区,附近8个滩区村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
鄄城县左营乡郭集小学教师吕建军说:“我教了38年了,一直在这黄河滩区,光建校舍建了四五次,都是因为洪水。只要不漏雨, 有个玻璃窗就挺好了(冬天)小学生手、脸上都是冻疮,冻伤以后看着很心疼的。”
过去,频频发生的洪灾让滩区群众苦不堪言。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成了滩区群众的生活写照。
菏泽市鄄城县左营乡石庙村村民郭怀灵说:“从我十多岁开始盖到现在盖了三次房子了,房子一次比一次高是不假,钱都投入到房子里了,家里一次比一次穷。”
2016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对黄河滩区群众实施易地搬迁。经过反复论证,三个安置社区选在黄河大堤外5公里左右,但这个新规划,要占滩区外9个村庄约900亩土地,他们却不乐意了。
菏泽市鄄城县左营乡付庄村党支部书记付孟明说:“俺这是好地换给他,想叫俺种砖头瓦块去,你说群众他能干不,他不干。离了这二亩喀坷垃头(土地),那俺吃啥?”
鄄城县左营乡党委书记张敬美说:“老汉你别激动,你别激动……”
为啃下这个硬骨头,当地政府一边给群众做工作,一边研究相关政策。最终拿出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滩区外占用一亩,滩区内复垦后归还一亩半。
经过一年施工,左营乡安置社区建成。新社区不仅幼儿园、卫生院、文化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还给贫困户每户2万多元的新房补贴。新房有了,还要考虑生计问题。这两年在上级帮扶下,引导群众流转滩区土地,建设田园综合体。
鄄城县左营乡党委书记张敬美说:“土地流转是一部分收入,在土地里干活,挣一部分工资,每个安置区都有一个扶贫就业车间,也可以挣一部分工资,企业再给他们交一部分保险,每年每个人能收入一万多两万块钱,稳定脱贫没问题。”
2018年,全市黄河滩区内的28个村台、6个外迁社区全部开工,其中18个村台完成吹沙淤填,5个外迁社区主体完工。通过开展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到2020年底,我市将全面解决14.5万黄河滩区群众的防洪安全和安居乐业问题,给黄河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
整合涉农资金 “集中灌溉”显成效
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扶贫资金是关键。2018年,我市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和涉农资金整合力度,2018年,省及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5.22亿元,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94亿元,整合涉农资金38.6亿元。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3亿元,惠及贫困人口9957人。
在单县一家合作社,郭村镇农欢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排起了长队,因为又到了领工资的日子。
单县农欢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守龙说:“李秀忠,这个月你加奖金加加班加一天的带薪休假你没休,总共是2015。”
这得利于去年当地整合120万元扶贫资金,合作社与50多户贫困户共同建立了400多亩的瓜果、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收益分红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
单县农欢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守龙说:“每年蔬菜产量大约在40万斤左右,每年香瓜产量在400多万斤,效益接近1000万,用工量非常大,现在每个人每个月能在我这里领到2000以上的工资。”
在市开发区金硕生态农业高新产业园扶贫大棚内,贫困户曹中存正带领其他几个贫困户加班加点进行采收甘蓝。60岁的曹中存老伴和儿子常年卧病在床,孙女上小学,家庭条件十分困难。两年前,经过镇村干部协调,曹中存来到产业园打工,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
市开发区陈集镇曹庙村贫困户曹中存说:“我感觉在这里打工能照顾家,能随便,家里有啥事能回家。一年两万来块钱,(能 )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地政府积极整合涉农扶贫资金,联合金硕产业园配建连栋钢型温室大棚13座,高标准智能果蔬“扶贫大棚”28座,冬暖式蔬菜大棚3座,种植特色林果1480亩,高档苗木花卉2000亩,绿色粮食作物5000多亩,积极协调周边贫困户前来打工挣钱。
电商扶贫展现新作为
近几年,我市农村电商和“为村”平台建设工作走到了全国前列。2018年,我市积极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实施“互联网+乡村”工程,围绕推动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脱贫增收,走出一条 “智慧乡村”建设的新途径。
康世食品有限公司是巨野县一家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辣椒优势,大力发展辣椒深加工产业。这家企业最初以线下销售为主,每年销量辣椒酱只有20万瓶。近年来,企业抢抓电商大潮发展机遇,积极触网,短短两年时间,产品销售额增长了六倍。
巨野康世食品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谢烁说:“我们目前主要是以网络销售为主,每月的销售额大约在50万左右,咱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国外”。
郓城县唐庙镇陈长村种植大户邓春明,把葡萄从种植、施肥、管理的全过程都发布在“为村”平台上,不但让群众全程了解葡萄品质,还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
郓城县唐庙镇陈长村“为村”管理员邓鲁平说:“为村推广让咱周边的人更加了解了葡萄种植,还有包括咱的销售,都能通过网络进行销售,不仅增加了葡萄园的知名度而且还能把咱得葡萄都能销出去。”
郓城县唐庙镇陈长村熙熙有机葡萄农场主邓春明说:“现在通过互联网,采摘的也多了,卖得一般情况下都是供不应求。”
围绕推动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我市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不断拓展村务公开、农技咨询、农产品上行等功能,“为村”和农村电商已成为带动菏泽脱贫攻坚发展的新模式。
扶贫车间搭建脱贫新平台
菏泽扶贫车间模式被纳入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极具推广意义。2018年,我市继续把扶贫车间打造成为贫困户脱贫新平台,让群众忙时务农闲时务工, 探索出一条富有菏泽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径。
每天一大早,成武县党集镇北闫庄的刘宝安就来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忙碌。10几年前,刘宝安因伤导致双腿行动不便。有个相对固定的工作,一直是刘宝安的梦想。一年多前,山东天舍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入驻村头的扶贫车间,刘宝安成为公司的一名员工。
成武县党集镇小王庄刘宝安说:“比较轻巧,也能干了了这,(每月)1500-1600块钱。”
针对全市55%以上的贫困人口具备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的特点,我市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积极招引劳动密集型项目向贫困乡村布局,探索出了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单县浮岗镇小王庄村的扶贫车间入驻了一家服装厂,平时有40多名村民在这里按时上下班。
单县浮岗镇小王庄村贫困户郭玉芬说:“这活轻巧点,这活不脏,能干。就是一千多块钱,两千块钱左右。”
扶贫车间源自我市基层扶贫干部群众的探索,这一模式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贫困户单纯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生产生活方式,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扶贫车间也成为当地外出务工群众返乡创业、回馈家乡的平台。成武县党集镇闫庄村的闫德顺原在天津一家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两年前相中村里的扶贫车间,便返乡与人合伙在扶贫车间开了一家塑料制品企业,如今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安排附近村庄30多名村民就业。
山东天舍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德帅说:“回到家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特别舒服,因为在外面不管什么状态,感觉是个游子,来到家心里比较踏实,对孩子也比较好,下了班回家,对孩子亲情比较好。”
目前,我市已建成扶贫车间3487个,安置27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6.9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在扶贫车间务工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布局引发农村收入结构“裂变”。在扶贫车间务工,一些原本有工作能力,却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打工而陷入生活困顿的贫困户,现在变成了每月都有工资的上班族。扶贫车间逐步成为当地的创业车间、富民车间、发展车间。
陈平市长在市十九届四次人代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我市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保持各项扶贫政策稳定,统筹各类扶贫资源,不断提升贫困人口“三保障”水平。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推进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健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推动由稳定脱贫向逐步致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