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
新的一周,新的精彩
本期的《人文凤林》已到达,请注意查收
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探寻这些珍藏的记忆
最原始的窑是利用现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以石头砌成,在里面焙烧“缶”一类的陶器,这就是“窑”字的由来。
威海的烧窑业历史悠久,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通过考证可以得出,当年以凤林为轴心,周围窑业星罗棋布,以烧窑为主的产业一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曾经的窑厂
传说记忆
据说很早以前,凤林村来了一个逃荒落难的南方人,他沿古道走进村子时已贫病交加,一位老奶奶看着他可怜,就收留了他,给他治病。那人感恩戴德,便将祖上传男不传女的烧窑手艺教给了村里人。
古代烧窑版画
烧窑在凤林
据考究,凤林村的私营土窑在解放前有五到六家,这些土窑建在村头的一处黄泥岗上,土窑旁边是用树木搭成的架子,木架子上用麦草和茅草铺在上面做成一个屋子“也叫茅草棚”。屋子四周开着很多个门,每个门旁架设着制作盆罐的器具,供制瓦工制作使用。
在简易的草棚内,无任何制砖瓦的机械设备,主要靠镢头打泥、脚踩拌泥、手工制坯、土法烧窑等笨拙的方法进行,有的作坊制瓦、制砖,有的制作盆罐之类的日用品。一般是农历的春分前后工人进厂,修整场地、备柴集土和维修窑室,清明前后集坯烧结,霜降后停火收工。烧窑是个精细活,窑工们一旦干起活来都各自忙自己的那一摊,没有人顾得上说话,所以烧窑的时候非常沉闷。
烧窑所使用的燃料一般是就地取材,选用本地耐烧的松树、柞木等硬杂木。那时烧窑对产品的工艺和质量没有明确的标准,只能凭经验行事,而烧窑的核心技术是焙烧,所以从燃料的选用、坯品入窑、点火到封火焖窑,一般由“窑把头”亲自操作。
烧窑的过程中,几乎都是就地取材
烧窑的整个过程都要以掌握“火候”为中心,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否则,烧火轻了砖瓦夹生“不熟”,火候重了造成“硫岗”变型,时人把这一操作工艺誉为“火的艺术”。
升腾而起的火焰,分外绚丽
历史回顾
在不同的时期
凤林村的烧窑业也都追赶着时代潮流
他除了们生产砖瓦、烟囱等建材产品外,还生产一些民用器皿等副产品,如饭钵、酒壶和筷子笼等,以及一些陶制的纺线轮、口哨等小杂件。这些器具虽不挂釉绘彩,图案简单并显得粗笨,但件件都是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品,居家过日子都离不开,因此广受家庭主妇的喜爱。
1
50年代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凤林村的烧窑业主要是私营窑厂,设备简陋,生产方式落后,完全依靠手工操作,露天作业,季节性生产,产品质量和产量比较低下。他们苦苦支撑,惨淡经营着这小小的土窑作坊。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合作社后私营烧窑合并为合作化大集体烧窑。
2
6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他们逐步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增加了推土机、挤瓦机、挤砖机等机械化设备,砖瓦产量和质量均得到很大提高。
3
70年代
1979年,在原有的小砖瓦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砖瓦厂,凤林砖瓦厂通过不断革新改造,在砖瓦生产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将炉灰渣粉碎后按比例掺入粘土制坯,并推行了内燃烧结新工艺,节约了燃料,降低了消耗,提高了产品质量。
4
80年代
进入80年代,为了满足城乡建设的需要,凤林村建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砖瓦厂,将原来的土窑、柴窑逐步改为轮窑,一般设计为12-22个窑洞,完全改变了土法烧结的旧工艺,并且在燃料上由烧柴转为烧煤为主。
5
90年代
进入90年代后,为了保护耕地,国家土地局和国土资源部先后发文禁止占用耕地取土烧窑,加之部分窑厂资源枯竭,纷纷关闭和转产,当年随处可见的、红红火火的砖瓦制造情景在威海大地上难得一见了。
本期的《人文凤林》到这里就要结束啦!
感谢大家的观看
相信大家对凤林的烧窑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一期小编将继续带大家去领略这些珍贵的历史往事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