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年,应该充满着仪式感,才能让孩子们在这好奇心爆棚的岁月留下珍贵的回忆。
春节是中国隆重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有许多特色的民间习俗。父母可以通过春节期间,利用各种习俗教会孩子更多的道理,让宝贝们到更多的新本领和知识。
置办年货
春节前10天左右,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玩的、供的、拜年礼物等,统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置办年货”。父母应该尽量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办年货。让孩子对过年有期盼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员,应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其次,在购买时孩子可接触社会,认识各种东西,知道不同的购买地点和购买方式,亦能了解蕴含其中的习俗文化,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消费这一社会行为。
大扫除
寓意着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希望来年的生活过得更加的美好。把家中所有的用品都做一遍整理,弃去无用物品,过“极简”生活。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会感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价值,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感;还会从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
贴春联、年画和倒福
对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年画从大门贴到厅房,贴满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春节倒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到了”。
带着孩子去选购及贴春联、年画和福字,或者让孩子跟着长辈们一起制作,让孩子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春节气息的同时又了解到语言的妙用和制作的乐趣。
压岁钱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祟,保佑平安”。在历史上,压岁钱分为两种。一种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这红包表达长辈的关切和祝福,得到压岁钱的晚辈就可以平安度过一岁;另一种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岁”指年岁,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长寿。
年夜饭
年夜饭,又叫团圆饭。一年一次的年夜饭,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可以使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老人看着是幸福,孩子参与着收获的是快乐。
放炮竹
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驱赶“年兽”,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由火药制作的礼花鞭炮小孩子不要轻易尝试哦,要注意安全!
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允许孩子在除夕夜晚一点睡觉,让他和家人一起守岁,让孩子从心里领悟“辞旧迎新”的概念,不仅是一种仪式感,也懂得新的一年来了,应该振奋精神、健康快乐地成长。
穿新衣
过年穿新衣,是为了表达辞旧迎新之意。孩子和家人一同穿上,期盼来年一切清新快意。
拜年
拜年,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传达人们对彼此间美好的祝愿。我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在过年前带着孩子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小礼物,孩子在体会拜年乐趣的同时,学会尊老爱幼,并从中明白“礼轻情意重”、“礼尚往来”等道理。
小贴士:关于春节的诗《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