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春走基层:日照海蛎吃出“年”滋味 六万亩“海洋牧场”年赚四千万)
渔港风平浪静
准备出海的老尹
海蛎市场
海蛎市场分拣装袋
老尹将笼子从麻绳上取下
尹家父子一同收获海蛎
尹世德是当地的老渔民,说到海蛎养殖他可是行家里手
无蛎不成席,一盆热腾腾的海蛎端上桌,肥美鲜嫩的好滋味,唤醒了日照人记忆中的新年味道。24日,海报新闻记者随老渔民一起驶入神秘的蓝色国土,乘风逐浪、驾船捕蛎,为新春年夜饭寻觅一道海中美味。
黄海之滨、波涛之下,一颗颗海蛎依海而生。近六万亩的海洋牧场,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收获季。今年海蛎丰产,走俏市场,预计将为臧家荒的100余户渔民养殖户,带来四千余万的收入。
24日清早,渔港之上风平浪静、天蓝水碧,勤劳的渔民已经忙碌开来。尹世德是当地的老渔民,说到海蛎养殖他可是行家里手,渔港上的人们称他老尹。跟着老尹的渔船,记者踏上了海蛎收捕之旅。渔船劈开绿波驶向养殖区,白色的浪花在船边荡漾,成群的海鸥闻声而起,成为海天之间飞翔的白色精灵。
驶出十多分钟,眼见一串串浮子蜿蜒而来,这时老尹已换好雨裤、水靴,熟练地将船驶入其中。船速渐缓,老尹顺势将四角鱼钩抛下,一提一拉一只笼子浮出水面,里面黑压压装着满满的海蛎。
笼子装满蛎子六七十斤,在老尹手里打个转便被拖上船,抛钩、提笼、摘绳、冲洗一气呵成。看似轻巧的动作也藏着学问,老尹说赶上风浪大的时候,船身颠簸人是站不稳的,“晃晃悠悠着干活,可不就靠一股子巧劲儿”。
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后,船上已载了1300多斤海蛎,老尹这才腾出空抽根烟、唠两句。他说,通常一根麻绳200来米,挂着百十个笼子,一行行潜在海里,海蛎苗要在里面静静的生长3个月左右。如今收获的,正是去年十一前后放养的。“我们这的水好,养出来的蛎子鲜嫩,这会最肥正是好时候。”老尹家这里养了2000来笼子海蛎,算准了春节前后上市。
渔港紧挨着批发市场,当天捕的海蛎当天发货,养殖、销售、运输一线贯通。日照的海蛎,次日便可送到江苏市民的餐桌上。今年市场行情好,海蛎一斤能卖到四五块钱,老尹一家又能过个宽裕的新年。
一年一年的养海蛎、捕海蛎,算下来老尹出海已经19个年头。这19年间,他家的船从五六米的换成十多米的,从百十笼子养到2000笼。正是这一颗颗小海蛎,给他家带来成倍增长的收入和信心。
殊不知,立市之初,臧家荒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臧家荒书记臧家德介绍,20世纪90年代,村里兴起近海养殖之路。28年间,养殖户从最初的三两户发展到百余户,养殖区从1海里扩展到6海里之外,养殖收入从二三十万增长到三四千万,销售市场从山东扩展到广州、深圳······依海而兴、向海图强的路子越走越宽,全村都变得强起来、美起来、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