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有人选择了快速奔跑,有人选择了跳跃式前进,在机械化、批量化生产成为工艺行业常态的今天,仍然有人坚持精雕细琢、手工制作,而这一坚持就是20年。
雕刻对于临沂临港区坪上镇石河村的李相夺来说是爱好、也是事业,更是生命的一部分,他用20年如一日刻骨铭心的坚守,把“匠人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与雕刻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还得从李相夺小的时候说起。那个时候,上小学的李相夺经常会捡老师用剩下的粉笔头,用缝衣针和铅笔刀在上面雕刻各种形态的小人,有戴眼镜、帽子的,也有大笑的、哭的。他回忆说,在当时那种条件下,粉笔是非常珍贵的,时间长了就被老师发现了,以后班里少了粉笔老师就到他那里找,准能在文具盒或者书包里找到。
“因为这事我没少挨老师揍。有时用好多天才刻好的粉笔头,被老师拿去写字,我真得会心疼的哭。”说到这,李相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儿童时代。“后来再大些上初中上高中,我就刻树根、刻石头,反正就是喜欢这个。”
临港石雕远近闻名,石材企业较多,李相夺高中毕业后在离家不远的石材厂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也可能是我从小就自己雕刻积攒了些功底,厂里的雕刻师傅都非常喜欢我,也教了我很多技巧,仅三个月,我就晋升为了石材厂的技术工人。”李相夺自豪地说。当时有个意大利客商,准备在他们厂订一批精度要求较高的“母子天使”,但要求先看样品,满意后才会付定金,可是当时厂里从没有做过这类产品,这把厂长急出了一身汗。
“我当时就主动请缨,接下这个任务后两天一夜没有合眼,把成品赶制了出来,客商看了后非常满意,当场就订了4000多套,我工资也从几百元钱涨到了三千多,1996年这个工资已经算非常高了。”李相夺说。
李相夺的牛刀小试给了他很强的信心,也让他有了更高的志向。在交接完手上的工作,李相夺毅然辞掉石材厂的高薪工作,只身来到了中国木雕之乡——浙江东阳,从学徒做起,认真学习木雕技艺。
一年后,学成归来的李相夺信心满满,他决定做一件大事——做木雕板画。那时候木雕板画开始流行,他把打工攒下的全都积蓄投在了上面,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但是情况并没有李相夺想的那么顺利,“我做好了半成品要到附近的家具厂求人帮我上油漆,全部做好了再到临沂、日照挨家挨户去推销,都不记得吃了多少闭门羹。我最困难的时候,50块钱的油漆都买不起,梦想起飞真的很难。”李相夺说。
重重困难没有让李相夺放弃热爱的事业,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他一边到家具厂打工制作木质挂件,一边钻研木雕技巧。2016年,北京恭王府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人才培训班改变了李相夺的艺术道路。
“在恭王府我第一次接触木版年画就爱上了它,当时全国各地的木版年画传承人、艺术家都在这个班里,我向他们学到了很多。”李相夺说。
三个月后,李相夺回到家,23天没有出门,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木版年画作品,“完成时我特别激动,立刻给我师傅打电话发照片,第二天更是租车到了师傅家。”李相夺兴奋地说,“当时师傅看完之后非常震惊和感动,说很少有人能第一次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么好,师傅又在细节上对我进行了指导。”
木版年画是一件非常讲究的手艺,木材要用梨木,纸张要用熟宣,常见的分为墨线版、黄色版、丹红版、绿色版、水红版、紫色版等几种。“完成一件木版年画,少则需要半个月至1个月,最长时需要两三个月,每完成一块我都非常有成就感。三年来,我做了40多套100多块刻板,朋友和老师知道后都非常震惊。”李相夺说。
“原稿、制版、雕刻、印刷古老的年画印制程序复杂,所有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非常辛苦,这种手艺几近失传,我既然爱上了它,我有义务让传统艺术延续下去。”李相夺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断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将现代生活、时尚元素融入到年画中来,把年画做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坚守着传统,又不断地推陈出新,李相夺的木版年画成为临港又一璀璨瑰宝,我们相信凭借李相夺对雕刻的热爱和执着,木版年画还将焕发出更强劲地生命力,永远传承下去。(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