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地处陇南南部山区,物种丰富、植被茂密,是甘肃省七大中华蜂养殖地之一。在这里,一场关于养蜂的“变革”正悄然展开,三名八零后创业青年立志要将蜂蜜“背出大山”。免费为村民发放全套新式蜂箱、提供优质蜂种、培训村民养蜂,还能让村民赚到钱……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文县范坝镇,做这些事情的正是八零后创业青年高培研、胡琰均、王伟。
背着竹筐去村里收购土特产
2014年,他们通过网络结缘,因相同的志趣一起相约来到文县,成立了文县事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建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背出大山”。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打造综合性原生态农产品服务提供商。谈起建立品牌的初衷,高培研说,家乡的蜂蜜品质好,却藏在深山无人识,这让他感到异常的焦虑,于是萌生了将蜂蜜背出大山的想法,他免费为村民提供蜂箱和技术,多次徒步走进深山,逐村逐户查看蜜蜂养殖情况,再将收购来的蜂蜜进行加工包装,线上销售。
在山里与蜂农讨论养蜂技术
“我们已经给蜂农发了4103个蜂箱,按市场价回收他们的蜂蜜,带动了600多户农户,其中有400多户是贫困户,我想让他们有尊严的脱贫。”
电商小伙伴与农户的合影
胡琰均是四川广元人,为了实现创业梦想,她放弃了家乡的国企工作,10岁的儿子也交由家人照看。严谨细心的她严格把控蜂蜜质量,代表公司与蜂农签署了养殖协议。胡琰均说到,“我们会派督察小组进到山里,协同农户一起取蜂蜜,蜂蜜有没有成熟,肉眼是可以辨别的,可以通过仪器进行一次初检,只有达标的蜂蜜我们才收购加工。”
“背出大山”体验中心和旅游接待中心
如今,“背出大山”品牌线上销售已出具规模,高培研又将投资目标瞄准到了线下,集农产品加工及销售、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区——文县农副产品加工厂及旅游接待中心已经落成。与此同时,公司还推出了宽敞的游客接待中心,包括文县农产品展示及体验大厅、贫困户农产品交易摊位、游客休闲区、公共厕所及相关基础建设,预计年接待游客36万人。启动后将成为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背出大山”网货展示大厅
“背出大山”需要力量。从最初的三个人创业,到今天二十多个人的团队,460多个农户参与,这都是坚强的“脊背”。陕甘川交界地带,蜿蜒的山路上,今天偶然还可以看到人们背着高高的竹筐或者柴禾,佝偻着身躯艰难前行。他们的祖先凭借着这样一幅脊背,背着孩子长大,背着山货出门,背着生活品进山。今天,这几位年轻人勇敢地把“背出大山”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他们传承着祖辈的顽强,用现代知识和互联网思维,把山货“背”进大市场,给大山“背”来新希望!
“背出大山”团队进山查看养蜂基地
启示:
一群85后青年,怀着对家乡特殊的感情,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决然踏上回乡创业的艰辛之路,心系农村辛苦的老百姓,做起了新农人,立志要把“藏在深山人未知”优质农产品“背出大山”,背向更广阔的市场。一是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打造综合性原生态农产品服务提供商,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二是借力区位优势,走旅游相融合的发展路子。三是由村集体或专业合作社负责与公司签订订单,并将订单任务量分配给农户,农户负责生产、提供农特产品,公司负责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收购、加工、销售农户的农特产品,实现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收益双赢。四是积极进取,大胆实践,建成电商孵化产业园,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引导15家电商企业(经营户)入驻销售农特产品。建成“扶贫车间”,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摊位,拓展农产品宣传和销售新渠道,延伸产业发展链条,积极推动“扶贫车间+电商+旅游”产业发展宣传销售新模式。吸纳贫困人口或留守陪读妇女在“扶贫车间”务工,增加群众收入,带动更多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