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围绕“党委决策”“政府执行”“群众关切”三个维度,九三学社淄博市委的政协委员们先后前往淄博北站、桓台历史文化陈列馆、鸿巢医养结合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对目前备受关注的淄博齐文化发展、革命先烈教育、居民养老等话题进行了调查及讨论。
擦亮“淄博陶瓷”、“齐文化”品牌
2015年10月,淄博市出台《关于着力建设文化名城的意见》,意味着淄博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充分挖掘淄博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地域特色、时代特色,是文化名城建设的要求,“淄博陶瓷”和“齐文化”作为淄博的两张文化名片,理应在淄博文化名城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
淄博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孟强曾就如何促进陶瓷文化、齐文化资源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提出了建议,如今再来到淄博北站,“齐风大道”“陶韵路”等独具淄博齐文化内涵和陶瓷文化内涵的道路名称已然跃然眼前。
据悉,在2018年12月26日,济青高铁已经正式通车运营,作为集高铁、城市轨道、长途客运、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淄博北站的正式开通,将为淄博市及周边地区群众出行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蕴含着淄博特色文化的淄博北站,同样也将成为淄博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
“高铁北站建成后,将是未来外地宾客进入淄博的主要门户,而‘淄博陶瓷’和‘齐文化’又是最能代表淄博地域文化的两大品牌。”孟强说,“通过对淄博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可向宾客充分展现‘齐风陶韵 生态淄博’的风采,将对‘淄博陶瓷’‘齐文化’及全市旅游资源的宣传起着永不闭幕的‘博览会’作用。”
追缅先烈 建设孙承佩陈列馆
23日上午,九三学社淄博市委的政协委员们来到桓台历史文化陈列馆,6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包含着桓台史脉、历史名人、民俗风采和农工商建等方面的内容。在以社会发展历史年代为主线的陈列馆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桓台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发展历程。
现场调研后,现场的政协委员们对于历史文化陈列馆的建设十分感兴趣,提出建设孙承佩陈列馆,通过向外界进行公益性、开放性的展示,发挥革命先烈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据了解,孙承佩原名耿殿文,淄博桓台人,是在建设新中国中成长起来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党的统一战线和宣传文化工作的忠诚战士,不但在领导革命事业上功绩卓著,而且在文化领域建树非凡:先后翻译出版了《战时苏联游记》《红色中国的挑战》《马恩论美国》《列宁与托尔斯泰》《马克思与工会》五部著作,被收藏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曾任《光明日报》采访部主任、《新建设》杂志主编、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主持九三学社中央的工作长达32年之久,其翻译出版斯诺的《战时苏联游记》等曾是激励中国革命抗战的名著,以及其他有关的物证尚有大部分历史实物可以收集得到,这也是建设孙承佩陈列馆的重要资料,是抢救性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措施。
2015年10月,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发布《着力建设文化名城的意见》;2018年孙承佩陈列馆建设入围第二批九三学社中央社史教育基地候选名单。做好陈列馆建设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对孙承佩事迹的宣传、对淄博人文资源的宣传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助力淄博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医养结合 解决居民养老问题
风景秀丽的桓台红莲湖畔,鸿巢医养结合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6.9亿元,占地71993.84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11.54万平方米,共设床位2090张。其中医疗床位450张,养老床位1640张。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老年群体来说,医养结合就是满足这部分老年群体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淄博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孟强表示,“我们今天所调研的鸿巢医养结合项目,除了居民养老方面的特点,还将位置选在了桓台的红莲湖畔,附近还有校区、交通枢纽等人口密集区域,让老年人深度融入社会各圈层中,持续体现价值,提升老年群体在居民养老生活中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