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理解力课程以来,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感受新的理念。逐渐地,自己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开始由教训学生转而将他们看作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生命,观察他们,爱护他们,亲近他们,尊重他们。作为老师,自己从中也受益匪浅,今举一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我对先哲的观点十分认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学习的主体,不是任由任何人涂鸦的白纸。老师眼中有他,他眼中才会有老师。
开学的时候,走进我们一年级五班,有很多生疏的面孔。学生们也是一样,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可以读懂他们对于我的陌生感。他们嬉戏玩耍都离的我远远的,好像生怕一不小心激怒了我,会被吃掉。其实,从内心里我是非常喜欢孩子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我看在眼里。
班里总是少不了几个“小淘气包”。我们班就有,还不止一个。我知道跟他们打交道就得多动脑、善观察、动真情。这不今天中午刚来学校不久,我们班一个素有“闹事大王”之称的潘xx同学又发威了,把一个女同学打哭了。看着他淘气的样子,满头大汗。我叫过他来,问什么都不说。我开始火腾腾的冒,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别生气,1,2,3,4,5……”慢慢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对他做了冷处理,一节课后,我找到他,刚想批评他,看他都不敢正眼看我,而是用可怜的小眼神偷偷地瞄着我。这时,我的气一下子没有了。我叫过他来,抚摸了一下他的头,这时他开始敢抬头看我了,可能觉得老师也不是那么不可接近。我趁机打开了他的话匣子,我问他:“为什么打那个女生?”他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我。我突然觉得孩子需要理解,他们的动机很多时候都是很单纯的。也庆幸上午自己没有发作,去伤害这样一颗幼小的心。理解力课程培训中,也倡导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经过这件事,我有了新的理解:允许孩子犯错的同时,还要真正用心跟孩子沟通、多与孩子沟通。常规不好,那是规则还不完善,孩子没有形成规则意识;孩子犯错时,要制定并学习规则,去教育孩子该怎么做,让他们在内心里清楚怎么做是对的,而不是上来就一顿痛批……
事出必有因,能找到原因,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也要提醒自己,不要急,慢慢来。孩子虽小,但他们是充满感情的。抚摸头这件事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孩子觉得原来老师也是很和蔼的,很容易亲近的。
让我们眼中有学生吧,这样,他们的眼中才会有我们,师生之间才不陌生。(曹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