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宽端书记对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作出批示
二、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首次考试圆满收官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司法厅的有力指导和市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市司法局举全系统之力,圆满完成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第一阶段客观题和第二阶段主观题组织实施工作,实现东营考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首次考试“开门红”,得到部巡考组和省督考组的充分肯定。今年,东营考区共有1394名考生报名,第一阶段客观题考试参考992人,成绩合格314人,通过率34.38%;309名考生参加第二阶段的主观题考试,成绩合格185人,通过率达18.65%,高出全国5.5个百分点。
三、东营市人民调解中心揭牌成立
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进一步提升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效能,7月18日,市司法局联合市中院、市综治办、市信访局和市财政局共同出台《关于建立东营市人民调解中心的实施意见》,8月2日,市司法局召集召开市人民调解中心建设座谈会议,并举行市人民调解中心揭牌仪式,完善建成诉前、道路交通事故、医疗、婚姻家庭、物业、涉校涉生、信访事项等多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并入驻中心开展工作,实现了“专业人”在“专业地方”办“专业事”。目前,共调处纠纷86起,其中,医疗纠纷67起,物业纠纷7起,信访事项纠纷8起,婚姻家庭纠纷3起,涉校涉生纠纷1起,调处成功率达到100%,人民调解维稳促和“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彰显。
四、顺利通过省级“七五”普法中期考核验收
10月23日,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于成河带队,对我市“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中期检查,省司法厅副厅长王立军陪同检查。东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田和友参加活动并作“七五”普法工作汇报。通过《法润东营》“七五”普法专题片汇报、基层单位实地检查、召开汇报座谈等形式全面展现了我市“七五”普法工作成效。于成河对东营市“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东营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题明确、载体丰富,为各级重大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法治基础;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法治宣传教育触角成功延伸到各重点领域和群体;载体新颖、形式多样,构建起链条式立体化普法阵地体系;普治并举、成效显著,法治创建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机制完善、保障有力,确保了“七五”普法决议落地落实,为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更好服务大局探索了新路径。
五、召开第六届全市律师代表大会
12月16日,东营市第六届律师代表大会成功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第一届监事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田和友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孙瑞玺出席会议并致辞,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律师行业党委书记崔文书宣读省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省律师行业党委书记迟丽华批示精神,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少锋主持开幕式并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意见。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法制办、市仲裁办相关负责同志,市司法局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市律师协会五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出席开幕式。全市105名律师代表参加会议。各县区司法局分管领导及律师管理工作负责人应邀参加会议。
大会选举产生了东营市律师协会六届理事会、一届监事会。孙伟等35名律师当选为六届理事会理事,谢玉泉等17名律师当选为常务理事,马长生当选为会长,杜众华当选为常务副会长, 王读文、冯晓娟、郭树进当选为副会长,秘书长由副会长王读文兼任,侯政梅、刘钰被聘任为副秘书长。王金刚、孙瑞玺、张宏志当选为一届监事会监事,孙瑞玺当选为监事长。
目前,全市共有律师事务所70家,律师767名,每万人拥有律师比达到3.57,居全省首位。全市50家有党员的律师事务所建立党支部及联合支部26个,无党员的19家律师事务所全部指派党建联络员,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律师事务所的“深介入、全覆盖”,为推动全市律师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六、出台便民惠企政策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环境打造、“双招双引”、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重点工程实施,先后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服务保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东营市司法局关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司法行政服务保障的实施方案》《东营市司法局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法律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司法行政工作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服务保障性文件12个,成立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专职人民调解员为主要成员的专项法律服务团队34个,开展“企业法律体检”“服务全市重点工程项目”等专项行动232场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和坚实的法治保障。
七、市渤海公证处体制改革到位
根据公证体制改革要求,市渤海公证处由行政体制改为公益三类事业单位。10月份,市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向市渤海公证处颁发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标志着市渤海公证处改制工作全面完成,公证事业迈入发展新阶段。
从坐堂办证到主动服务,从墨守成规到锐意创新,体制改革后的市渤海公证处更具发展生机与活力,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了“绿色通道”“一站式”办结模式;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考核奖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公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开通微信、支付宝扫码付费服务,大大缩短了当事人缴费等待时间。改制以来,承担并圆满完成德瑞宝轮胎有限公司等七家公司合并破产债权人会议现场监督公证、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证据保全公证、胜利新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批量公证、金湖壹号(西湖湾)项目一期工程证据保全公证等一批全市关注程度较高、影响范围较广的重大复杂公证事项,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法治保障。
八、在全省率先实现涉残法律援助零门槛全覆盖
8月30日,市司法局、市残疾人联合会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法律扶残助残活动新闻发布会,解读《东营市法律扶残助残活动实施方案》,宣布在全市启动“扶残助残--法律援助专项行动”。市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扶残助残优势,以满足残疾群众法律服务、法律援助需求为目标,依托全市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联系点、农村司法行政工作室、残疾人法律救助服务工作站,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法律助残服务体系,实现了法律助残服务全覆盖;推行涉残法律援助案件零门槛,对全市持有残疾人证申请法律援助的人员,不再审查其经济困难状况,直接提供法律援助;同时,对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实行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三优先”服务,切实提高了涉残法律援助办案质量,有效维护了广大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九、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推进有序
按照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市司法局及时牵头印发《关于做好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的实施意见》,联合市人大内司委、市法院、市公安局召开全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少锋出席并讲话,对全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12月份,5个县区先后发布公告,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推选(抽选)2410名人民陪审员候选人。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推进司法民主化进程,能够有效缓解基层法院司法资源不足这一现实问题,提高审案质量和审结率,确保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
十、两家省级标准示范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启用
今年,河口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广饶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顺利通过省司法厅检查验收,均达到省级示范化建设标准。中心由实体平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和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三部分组成,汇聚法治宣传、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多项法律服务,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相补充、“虚拟”与“实体”相呼应、“专项”与“多元”相结合的“公共法律服务共同体”。
经过2年多的建设运行,由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共同构成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日趋成熟完善,规范化水平和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律师服务等民生项目法律服务供给量同比增长28%、? 31%、65%、21%、15%,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