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2019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提到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仍然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一句问候,在各地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在满怀信心期待日子更红火的同时,把更多目光转向了在严寒中仍然坚守岗位、传递温暖的基层劳动者,他们跟大多数人一样,都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努力奔跑,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追梦人。值此之际,大众网德州频道推出“严寒中的坚守 做新时代追梦人”特别策划,在这寒冬中,多路记者聚焦快递、环卫、交通、农业科研等行业,挖掘永葆初心的追梦故事,展现敬业奉献的时代精神,感受他们的别样生活!
裹起棉袄把土样背回去 一线科研人员冷了自己温暖百姓
“严寒中的坚守 做新时代追梦人”系列报道之四
今年冬天,为了尽快找到实验室需要的黏壤土,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李子双走村串乡,几乎跑遍了周边所有田地,天气寒冷,土壤深层一旦冻结,试验土就很难取出,室内试验就无法实施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零下14度的天气来临之前,她们终于在德城区哨马营村发现了“目标”,但是运出土样需要经过一大片麦田,为防止车子轧坏麦苗,李子双跟同事两人,把500多斤土样只身扛出了地头,运回实验室。
“回家之后手都冻麻了,但是还是很开心,因为终于找到了我们需要的黏壤土。”李子双说,这是她的工作常态,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奋斗在一线,只为了做好农业科技研究,让农民耕作更省时、省力、省肥。
1月5日,大众网记者来到德城区黄河涯镇农科院的现代农业科技园,李子双正在进行种肥混播项目测定土壤表面氨挥发的取样,在呼呼的北风中,她拿起田地里的采集器,收回样品,放置新采集棉片,一整套动作娴熟、坚定。
李子双说,最初要1天到试验田取样测量1次,持续1-2周;之后需要3天测量1次,持续2-3周,现在每月需要去采样一次,由于田地里没有遮风物,温度极低,每次到试验田之前,她都会把家里最厚的棉袄找出来穿上,即便这样,也还是冻得瑟瑟发抖。
氨气吸收棉、土壤样品及作物植株采集之后还需要经过实验室精密仪器的测量与分析,多年分析总结出成熟的技术才能应用于生产。今年冬天,李子双所在的资环研究所,仅12月份,化验土样436个,植株样品315个,这些都是科研人员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的劳动成果。
有付出就有回报,据李子双介绍,2018年,农科院承接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推广农业新技术20余项,服务农民2万多人次,推广面积达40余万亩,入选首批“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为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研究的种肥混播技术,可以实现前期种肥一次性同沟施入,后期无需追肥,为农民节省了肥料、动力和时间,尤其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又可以少跑一趟腿。
“不管环境多恶劣,条件多艰苦,只要能为老百姓谋福利,我们就很高兴。”李子双说,自己经常在周末带孩子到试验田,让他体验科研工作的乐趣,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