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条条舞动的金丝带
村民用专用机器将柳条分割成3条
村民热火朝天地编织着柳条
寒冷的冬天挡不住村民收割柳条的热情
成千个柳编框在仓库等待着被运到世界各地
将柳条提前浸泡增强弹性
12月底的陵城区滋镇,又到了杞柳收割的季节。12月26日上午,几个村民正忙着收割柳条,在他们看来,这个季节的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是编织用的好材料。经过村民的巧手制作,这些看上去普通的柳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滋镇柳编,作为全镇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已经正式列入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收割下来的杞柳,经过去皮、浸泡、晾透,因村民的匠心技艺再次焕发生机。在滋镇赵屯村的一个加工点内,五六位老人正熟练地编织着水果篮。老人们坐在小板凳上,用两膝夹着篮子找一个最舒服的姿势,手里不停得忙活着,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让水果篮多了一份朴实。
别看水果篮不大,但是制作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先做底,再绑梆子,最后收沿。一把剪刀,一个锥子,虽然制作工具特别简单,但是手上功夫一定要了得。柳编这项手艺活,手指部分承受的力量极重,村民们厚实的双手,编织了柳编的精和美。柳编这种靠纯手工的工艺品,相比瓷器的冷艳,它的人情味就浓厚多了。
底的横条25厘米,一共5根,竖条35厘米,一共7根。用锥子在横条中间划一道口子,把竖条穿进去。做好了这个底框,再用柳条开始编织,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这样的手法看上去很有节奏感。62岁的村民杨俊香说,编织这个水果篮最巧妙的地方在于从篮子的外面看不到任何一根柳条的头,所有的接头都被杨俊香用锥子藏在里面,从外观看上去有一种行云流水的舒服感。
削、剪、穿、插、扭,一根根看似“倔强”的柳条在杨俊香的手中显得尤为“温顺”。
在滋镇村民手中,一支支柳条如魔术般变成了一个个或俏皮或雅致或夯实的器具。有小巧玲珑、花样繁多的花篮;有造型新颖、制作精致的花瓶……朴实的农民,质朴的柳编,劳动人们手中编织的不只是柳编,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
如今,在陵城区滋镇,柳编是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全镇有10余个柳编加工点,种植、编织、销售集一体的产业链已见雏形。柳编产品畅销海内外,不仅让村民增收,更让这门手艺有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