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山东省临邑县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抓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机制,探索出“县布局、乡推进、村发力”三级联动、各尽其责的做法,即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强化制度设计和资源要素配置;有效发挥乡镇党委“前线作战部”作用,强化基层组织干事创业;切实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队”作用,“七位一体”精准发力,探索出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县委“一线指挥部”:顶层设计搭好“四梁八柱”
“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临邑县委认为,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绝不能“零敲碎打”,要“系统推进”。为此,临邑县顶层设计,搭建“1+5”工作体系,扎扎实实构筑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为调整充实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搭建组织体系,临邑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抓总,60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设立1个总协调办公室和5个专业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及“生态宜居”“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等工作,明确职责,重抓落实。
在“1+5”工作体系中,临邑县扶贫办牵头负责“生活富裕”相关工作。为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他们在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一条唤醒村域沉睡资源的“边角经济”发展模式。宿安乡邢仙龙村于2016年清理出零散地13.2亩,发展边角经济,种植了葡萄、薯类等,交给村里贫困户管理。同时,还在村北整理出原来用作晾晒粮食用的闲散边角场院,共计35亩,建起了九个拱棚,对外出租,租金用于贫困户分红。截至目前,这种“村域沉睡资源聚合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县65个集体经济“空壳村”中遍地开花,开发利用闲散土地2200余亩,收益260余万元。
临邑通过强化制度设计和供给,规范动作,整合力量,提高质效。围绕“产业发展”,建立大农口运行机制,对农业发展实行一口管理,统一配备资源。初步建立起包括200多个项目的乡村振兴项目库,成立项目论证委员会,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出台《关于推进乡村赋能工程的实施意见》,建设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发展品牌农业。围绕“资金资源”,建立两区同建推进机制,县乡村联动,启动首批次10个项目,预计可形成增减挂钩指标3400亩、占补平衡指标3300亩。出台《临邑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了220万元专项资金。探索“政银企担”合作机制,引入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围绕“人才支撑”,选派86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经济委员,制定《临邑县干部正向激励实施方案》。完善村级运转经费增长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干部队伍安心、专心干事。实施“服务乡村振兴提升计划”,对全县“三农”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服务本领。鼓励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合作,对业绩考核突出的进行表扬奖励。将乡村振兴纳入全县协同发展综合考核,并组织专项观摩。
乡镇党委“前线作战部”:创新实干催生万马奔腾
近期,宿安乡高辛村厂房租赁集体项目、西辛村鱼藕混养集体产业项目、崔家村水果玉米集体种植项目等7个村的集体项目接连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及作物栽种。这样的工作效率得益于宿安乡创新提出的“做三型干部,创五星支部”创建活动。
临邑县强抓基层组织建设,让村级班子迸发新活力。德平镇以“支部书记擂台赛”为依托,完善激励机制抓好新任村班子建设。理合务镇实行班子成员与新任支部书记结对帮扶,明确各村发展思路和目标。林子镇开展“新任干部跟踪培养”党建创新项目,以党建引领能力建设。如今在临邑,各乡镇(街道)各出各的特色牌、各打各的优势仗,形成了竞相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临邑县各乡镇(街道)狠抓产业发展,以转型提质培育新动能,强力推进“一产转型”。宿安乡引进北京世贸天阶集团、港澳台商会和天邦汉世伟集团,实施“三个一万”工程,即一万亩设施蔬菜、一万亩有机农场、一万亩循环农业,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大格局。临南镇依托绿谷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凯盛浩丰智慧大棚,创建“番茄小镇”。林子镇借助高端化工园区、万亩槐林,打造“三产融合小镇”,先期规划建设了乡村振兴先行区。德平镇引进德州壹号土蛋鸡养殖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成功获批国家第一批农业产业强镇。这些工商资本带来了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使农业转型在全县形成燎原之势。
乡村振兴,服务要跟上。临邑各乡镇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出击,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业态。德平镇成立德州富益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服务,获得全省农技推广先进集体。理合务镇积极与省农科院、北京首农、融青农业公司对接合作,加快新品种培育,推广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带动全镇8000个大棚提档升级。临南镇发展第五代琴弦式高标准冬暖蔬菜大棚1.5万个、联栋式智能育苗温室大棚5万多平方米,引进现代育苗公司7家,推广应用种植新技术、新模式24项。宿安乡领办创办兴达蔬菜批发市场,入住客商30余家,解决了500余户、2000多个蔬菜大棚的销售问题。
村级党组织“战斗队”:“七位一体”强班子惠民生
为全面提升基层党建水平,临邑县建立了基层党组织“七位一体”建设,即以班子建设为核心,以集体经济为抓手,以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土地股份合作、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城乡网格管理为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为强化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临邑在各村级党组织全面落实坐班值守制度,857个村全部推行了“三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同时抓住县内培训、外出参观等机遇,组织了2100多名党员群众代表先后到章丘、沂南、兰陵等地,解放思想、开拓视野。今年,有6个村支部书记荣获市级以上“担当作为好书记”、3个村班子荣获市级以上“干事创业好班子”称号。
为突出强村富民,提升带动力,临邑县各村级党组织通过支部引领、统筹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促进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全县形成了以宿安乡邢仙龙村为代表的“党支部+村域沉睡资源”,以林子镇苗甫庵村为代表的“党支部+土地股份制合作社”,以临盘街道前杨村为代表的“村支部+集体产权盘活利用”等成熟模式。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发展致富项目617个,带领群众组建新型经营主体1500个,建设温室大棚3万多个,种植苗木花卉2万亩、蔬菜30万亩。截至目前,全县68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1090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为加强乡村治理,提升凝聚力,临邑以网格化为手段,优选党员干部、后备力量作为骨架,综合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及时发现隐患、排忧解难,累计解决问题2.3万个。以移风易俗为导向,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倡树“乡风文明”新风尚。全县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26处,涌现出了“齐鲁最美家庭”宫肇林家庭等一批先进典型。以美丽乡村为抓手,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旱厕改造、道路硬化等“生态宜居”配套建设,全县建成美丽乡村136个、森林村居3个,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幅改善。
“基层党建‘七位一体’工作的核心就是抓好班子建设,我们将抓牢这一核心点,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落脚点,推进乡村振兴,让老百姓有想头、有奔头、有干头,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临邑县委书记林春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