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 东营讯)坐落在史口镇刘集一村的“馨斋民俗博物馆”,是一栋三层仿古小楼。三层场馆被45岁的馆主刘馨斋精心的划分成红色展厅、瓷器展厅、文史展厅、清代和民国起居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区域。每个区域面积虽不大,但内容丰富,文史资料、瓷器、旧钱币等各类展品多达1500件。
螽斯瑞叶玉树连枝,鸾凤和鸣莲花并蒂。精细的雕工将一张清代雕花满围鎏金床渲染得格外抢眼。这张床长2.3米,宽1.5米,屏高2.3米,是展馆最大的一件展品。10年前,刘馨斋偶然得知广饶陈官有户人家家中有张古代的大床想处理。于是,他立马赶了过去。一看,他觉得这是个“稀罕物”,当时便跟主家谈价格。反反复复好几次,还找朋友帮忙,最终刘馨斋花了8300元把这个大物件带了回来,还给它做了配套的被子、枕头。“觉得很值,还专门雇了一辆大车把它整个拉回来。”刘馨斋指着床上的背板屏上的郭子仪祝寿图,津津有味地介绍,“这四幅画每个都是一个典故,画在床上,其实也都寓意着多子多福。这些传统工艺构成的就是传统的文化。”
馆内的藏品都是刘馨斋早年收藏下来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他便开始收藏。“买的第一件藏品是个鱼盘。当时家里人都不支持。”刘馨斋说,“家里人觉得自己当宝贝疙瘩的,都是人家不要的。这些东西不仅既浪费钱还占地方。”但是他一直执着于此,“刚开始没少为这事跟家里人闹别扭,但我觉得这件事有意义,所以就坚持下来了”。刘馨斋兴冲冲地从展柜里取出一张地契,“这是日本人当年侵占咱们土地后所颁发的地契。这就是日本人的罪证。”他说,当年大多数人没这个意识,把古瓷器当尿壶,把纸质史料用来糊墙、补窟窿,好多有价值的东西都被糟蹋了,“如果当年不是有心保存下来,这些东西今天咱不就见不到了吗?”
随着藏品的增多,2013年,刘馨斋便想着要建个自己的收藏博物馆,可这个“太冲动”的念头被现实条件给掐灭了。直到2017年5月份,“蓄谋已久”的刘馨斋将自家的老房拆了,重建了一座三层的博物馆,投资了百余万元。2018年8月,馆内的藏品陆陆续续地摆放到位,搭建起博物馆的雏形,然后免费开放。
如今,这个场馆已成为村民竞相参观的对象。村民刘潘泉说,有时一天能来五十多个人,村里人看了都觉得好,“原来家里的这些老物件摆在这里还挺有意义的”。于是,刘馨斋的大爷刘振声在战争年代立功的军功章、奖状、奖章被家人送来,也放在这里展览。“自己家的传家宝能拿到这里,其他人家的就只能翻拍成照片,做成文史资料展示出来了。”刘馨斋说,他也没想到大家那么热情与支持。这也更加让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价值。“我妈现在就不反对了,也觉得挺好。”刘馨斋的儿子就一直觉得父亲干的这件事很了不起。刘馨斋还计划着把收藏的各类织布机展厅收拾出来,还得把三楼的体验区装修出来……“还有好多想法呢,一步步来。”他说,除了挣钱养家糊口,把这个博物馆不断建好是这辈子干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了。